人民日報發表署名文章:讓歷史照亮人類的明天
2014-09-02 21:26:35??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唐麗萍 唐麗萍 |
分享到:
|
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母親送兒打日寇,妻子送郎上戰場,男女老少齊動員。從氣貫長虹的平型關大捷到浩氣凜然的臺兒莊會戰,千千萬萬愛國將士浴血奮戰、視死如歸,各界民眾萬眾一心、同仇敵愾,以血肉之軀筑起鋼鐵長城,中華民族的覺醒和團結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這是近代以來中國反抗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是中華民族走向振興的重大轉折點。 “偉大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開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為挽救民族危亡、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為爭取世界和平的偉大事業,作出了彪炳史冊的貢獻。”在盧溝橋畔為獨立自由勛章雕塑揭幕時,習近平總書記如此評價抗日戰爭的重要意義。 2014年2月27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決定,將9月3日確定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將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以此銘記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艱苦卓絕的斗爭,緬懷在抗日戰爭中英勇獻身的英烈和所有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作出貢獻的人們,表明中國人民堅決維護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世界和平的堅定立場。讓這段不屈抗爭的歷史,成為我們民族的集體記憶,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力量之源。 (五)英勇悲壯的抗日戰爭,凝聚了中華民族威武不屈的民族精神,也展現了中國人民崇尚和平的寬闊胸懷。 一年前,一部題為《對照記:猶在鏡中》的紀錄片,讓塵封了半個多世紀的猶太攝影師沈石蒂在上海的傳奇故事呈現在世人面前。二戰期間,上海接納了近3萬名歐洲猶太難民,中國人民的仁愛與善意給予他們活下去的希望。 戰后,國民政府曾用中國軍艦,把200多萬滯留在華的日本俘僑送回日本。中國人民還收留了2800多名被遺棄在中國的日本孩子,在自己缺衣少食的艱難歲月里,給了他們最溫暖的佑護。1978年48歲的戰后遺孤鈴木則子回到日本后說:“遺留孤兒和遺留婦女不應該忘記擁有兩個祖國的驕傲。” 能夠理智地將日本軍國主義的罪惡與日本人民分開,正確看待一個曾經給中國人民帶來深重災難的國家,對許許多多經受過戰爭戕害的普通中國人來說,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正因為不容易,才更加清晰地展現出中國人民的精神力量,更加真實地呈現了中國人民對戰爭與和平的思考。 1944年9月,美國敦巴頓橡樹園里,各國代表規劃戰后世界。一位美國代表認為,“為了世界其余部分流過鮮血的四個大國”,有權奠定未來國際組織的基礎。中國成為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聯合國的制度安排體現了中國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貢獻。 二戰后,中國加入了130多個政府間國際組織、300多個國際多邊條約,是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中派出維和人員最多的國家。從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到倡導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從主張根據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決定自己的立場和政策,到主張以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從提出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的新安全觀,到提出理性、協調、并進的核安全觀……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言,60多年來,中國始終堅持和平發展的理念,努力“更好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這是一個渡盡劫波的國家對世界的承諾和貢獻。 (六)“不尊重歷史的人,注定要重犯歷史的錯誤。”二戰后近70年來,整個世界都在努力避免一次新的世界大戰。但一些國家卻總是想給戰爭的記憶貼上封條,突破戰后的各種國際規則和制度,在隱瞞、遺忘與歪曲中,重新走上歷史的老路。 |
相關閱讀:
- [ 09-02]人民日報評論員:解決好黨員干部的角色定位問題
- [ 09-01]人民日報評論員:始終繃緊作風建設這根弦
- [ 09-01]人民日報頭版發文:部分黨員黨內培植小團體小山頭
- [ 08-30]鳳凰網:福建書記人民日報撰文談學習《擺脫貧困》一書體會
- [ 08-30]中國學網:福建書記人民日報撰文談學習《擺脫貧困》一書體會
- [ 08-29]人民日報評論員:發展必須是遵循社會規律的包容性發展
- [ 08-29]人民日報評論員:修身律己 校準價值航向
- [ 08-29]人民日報:房貸審批既沒趨嚴也未放松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