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看印度報紙,一則配圖消息吸引了筆者目光,“新德里已成為世界第二大‘鳥都’,緊隨內羅畢”,標題下方6幅鳥兒的特寫照片占據了大半個版面。 何為“鳥都”?新德里的居民體會頗深:晾出去的衣服,大多還沒干就被鳥糞“轟炸”了;樓房的陽臺,不及時清掃就會成為鳥兒的“定居點”;城市里的樹林,鳥兒是棲居其間的“常客”。被鳥兒所擾,豈能沒有怨言,但與自然為伴,新德里的居民更樂在其中。印度文化及自然遺產保護學者斯蘭蒂認為,“綠色”和“生機”正是新德里的財富。 行走于印度大城市的街巷,深感人與動物的“無差別”,頗有誰在主宰這里的疑惑:牛在街頭悠閑游蕩,豬在路邊隨處覓食,公園、車站里的流浪狗席地納涼,神廟、山道附近的野猴子向人討食,偶爾還會看到作為交通工具的大象“駛過”。河里的魚,多數印度人也是不吃的,據說它們“負責”為在河中往生之人做輪回。 不論出于慈悲之心,還是敬畏之感,善待動物已成為印度人的傳統習慣、世俗準則——一半以上的印度人食用素食,紛亂的“印度式”車流中也絕少看到被碾壓過的動物尸體,普通印度人愿意紳士般地對待身旁隨處可見的動物朋友。 在印度,不難發現很多地方是人與動物混居的,雖乍看有些“臟亂差”,但久而久之卻能品味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感。為了優化環境,印度政府十多年前即開展了“綠色城市,干凈首都”行動,一方面大力保護和營造綠色城市的生機與活力,提高植被覆蓋率、搬遷市區工廠、使用清潔能源,為人與自然創造和諧且宜居的環境;另一方面也在統計規劃城市中各種動物的數量及活動范圍。據稱現在每天有3.5萬頭牛和20萬只野狗“活躍”在新德里的街頭。 在發展中國家努力推進城市化的今天,如何既享受到現代文明以及城市化帶來的便利與福祉,又不丟失自身民族的記憶與特質,始終是一個課題。其實,城市化早已沒有了標準或模板,新德里崇尚自然和諧、尊重文化傳統的選擇,為奔走在現代化道路上的其他國家提供了一個別致的參照。 |
相關閱讀:
- [ 07-23]印度3男子坐車里開冷氣聊天 疑一氧化碳中毒身亡
- [ 07-22]2014印度時裝設計周在新德里閉幕(組圖)
- [ 06-29]印度一天內發生兩起樓房倒塌事故 致19人死亡
- [ 06-10]印度總統慕克吉會見習近平特使王毅
- [ 05-26]印度新任聯邦總理莫迪26日在新德里正式宣誓就職
- [ 05-20]印度人民黨宣布莫迪將于26日宣誓就任總理
- [ 05-20]新德里高溫場館空調開到最大 風向考驗國羽應變
- [ 05-20]新德里高溫場館空調開到最大 風向考驗國羽應變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