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到訪的學者參觀中央紀委機關
“我是從事中國研究的,但以前我們也很少有機會接觸到研究材料。”在華盛頓大學政治學和國際關系學教授沈大偉看來,以前中國共產黨對他來說知之甚少。他認為,這次的活動非常有意思,為他打開了研究中國的開放渠道。
昨天下午,中共中央紀委舉辦“走進中央紀委”活動,由中聯部邀請來自28個國家的50位知名學者和7位國內著名學者到中央紀委機關考察,實地走訪,座談了解黨的十八大以來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情況。人民網記者今天專訪了參與此次活動的部分國內外專家,專家們表示,中國共產黨將中紀委對國外專家開放參觀,開展交流,顯示了中國注重國際交流,進一步推進全球化的決心。
打開“密封箱子”,走進“神秘”大院
中共中央紀委位于北京平安里西大街,在人們眼里充滿了神秘。昨天下午,這個神秘的地方敞開了大門,迎接前來走訪的國內外專家學者。據介紹,這已經是中央紀委第四次舉辦此類活動了。本次到訪的學者,不少是來自境外的“中國通”,還有些是國外前政要。
“我是從事中國研究的,但以前我們也很少有機會接觸到研究材料。”參加活動的華盛頓大學政治學和國際關系學教授沈大偉看來,以前中國共產黨對他來說知之甚少。他認為,這次的活動非常有意思,為他打開了研究中國的開放渠道。
杜克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主任劉康在接受人民網記者采訪時說,中聯部組織了一批外國專家參觀中紀委這樣一個“神秘”的地方,是中國在改革開放后邁出很好的一步,顯示了中國共產黨的開放性。
參加活動的中國學者、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王義桅在接受人民網記者采訪時說,邀請國內外學者走進中央紀委,展示了中國共產黨開放謙虛的態度。這些學者都是世界各地研究中國問題的頂尖專家,他們有的來自第三世界國家,有的來自發達國家,也有來自周邊國家的代表。中外學者都覺得這個形式很新穎,感受到中國共產黨的開明。“以前都覺得紀委是個‘密封箱子’,摸不透,現在打開了讓他們看,領導人直接和他們溝通,首先表現了黨的開放、開明、包容、學習的心態,同時也能讓國內外學者們展示自己的想法,甚至表達一些批評。”
反腐出重拳,力度世所罕見
座談會上,中央紀委的官員們首先向與會學者介紹了中央紀委的歷史沿革、現任領導、主要職責、組織機構、人員構成,以及查辦案件、巡視工作的流程等。吳玉良副書記介紹了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習總書記領導下的中紀委反腐的目標、意志、決心。
據與會學者王義桅回憶,在場的學者們聽了介紹后,紛紛感慨,世界各國都有腐敗問題,世界各國也都在改革,但是中國共產黨反腐的力度,不僅在中國的歷史上,在人類的歷史上都是罕見的。“他們都很羨慕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能力。我們能夠做到,在反腐工作上出重拳,老虎蒼蠅一起打。”
會上,還有人提問“周永康一案進展”,中央紀委案件監督管理室正局級副主任王會杰回應表示,鑒于周永康涉嫌嚴重違紀,中共中央決定,依照中國共產黨章程和中國共產黨紀律檢查機關案件檢查工作條例的有關規定,由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對其立案審查。目前中央紀委正依紀依法對周永康進行調查。
王會杰還介紹,下一步反腐敗的主要工作是,嚴格審查和處置黨員干部違反黨紀政紀、涉嫌違法的行為,嚴肅查辦發生在領導機關和領導干部當中的案件,還要嚴肅查辦發生在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和群眾身邊的腐敗案件。同時,要加強反腐敗的國際合作,加大國際追逃追贓的力度,決不讓腐敗分子逍遙法外。
“之前我對中央紀委了解不多,今天看到了一個非常專業的紀律監督機構。這些完善的組織機構和工作流程,對于加強黨員管理、使之更加廉潔十分重要。”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亞洲研究中心高級客座研究員馬丁·雅克說。
專家犀利提問“反腐不是警察抓小偷”
“反腐不是簡單的警察抓小偷,把壞人抓起來就行了。反腐的對象有的是黨內的高級干部,他們也會在工作中犯錯誤,但這不是簡單的壞人的概念。中國共產黨現在反腐工作力度這么大,工作的連續性、政治的穩定和發展目標的達成又怎么處理呢?”歐洲馬達里亞加基金會總裁塞麗娜·白麗格力在座談的提問環節,向中央紀委與會官員提出了反腐工作與正常工作運轉的平衡的問題。
座談會留出了專門時間讓與會學者提問,對中國了解甚深的學者們提出了不少“犀利”的問題。
中央紀委官員對白麗格力的問題作答時說,我們的反腐工作不是針對個人,而是為了強化組織的紀律。僅僅把腐敗分子揪出來進行懲罰,不是最終目的,最終目的是讓官員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要讓官員們意識到,中國共產黨對于腐敗是“零容忍”的,腐敗的風險極大。反腐工作是為了維持黨內的紀律,為了維護黨的純潔性,為了保持人民對于黨的信任。因此反腐工作必須做,也是為了日后工作能夠更好地開展。
“今天我們就共同關心的問題進行了坦誠交流,這對于我們的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非常有利。”中央紀委副書記吳玉良說。
漫畫圖解“八項規定”、“四風”問題
——形式主義,就是一個干部模樣的人正面穿得衣冠楚楚,向他人展示著,背面卻衣衫襤褸;
——官僚主義,就是一個人坐在了一個難以企及的高高的椅子上,另外一個想要辦事的群眾模樣的人可憐地站在下面仰望著他;
——享樂主義,是一個人躺進了酒杯里,臉喝得紅撲撲的,絲毫不顧未處理的工作文件散落了一地;
——奢靡之風,擺滿大餐的桌子前,兩個人正在大吃大喝。
為了讓走訪中央紀委的外國學者們搞懂什么是“四風”問題,中央紀委的官員們在講解中,還逐一配上漫畫,做成幻燈片,向他們展示。這種形式,得到了與會學者的贊賞。
“我作為一個中國學者,看到這些漫畫,都覺得講解生動多了,印象非常深刻。這些漫畫,對于幫助那些外國學者理解中國特色的詞匯,作用肯定是更大的。”王義桅說,現場的幻燈片是一大亮點。
王義桅還提出建議,這類的交流活動應該更加注重讓外國學者能夠更加沒有障礙地理解中國問題、中國特色,除了使用漫畫、圖解這種形式上以外,在語言表達上也有可以改進的地方。“很多學者都是‘中國通’,像‘老虎’、‘蒼蠅’這樣的說法他們已經很熟悉了。但是像‘打鐵還需自身硬’這類的表達他們理解起來還是有一定困難的。既然是交流,我們就應該盡量地用最為易懂、準確的語言來介紹我們的制度、我們的理念。”王義桅說,在講解工作制度、方法時,也可以多使用一些實例。
開放胸懷,讓國際社會更加了解中國
穆尼爾·扎赫蘭作為埃及常駐聯合國前大使、原聯合國聯合檢查小組主席,提出了中國的反腐經驗值得世界各國借鑒。他表示對中國的反腐成就很佩服。
杜克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主任劉康說,隨著外國專家的來訪交流,他國也應該學會改變思路,用新眼光看中國。不要有冷戰思維,“歪著聽,斜著看”對待中國的改革與開放。他認為,這次開放顯示了中國在全球化進程中的虛心態度,也為他國改變雙方交往關系提供了反思的機會。
王義桅說,我們要充分利用這類交流的機會,傾聽外國學者的意見,也向外國學者們介紹我們的工作。他希望這樣的開放活動能夠開辦更多,讓國際社會更加了解中國,了解中國共產黨。(王澤譚潔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