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泉州9月6日電 題:九旬“華支”老兵回憶抗戰:一段不可遺忘的歷史 作者 廖靜 “回想起以前的戰友,尤其是那些在抗戰中犧牲的戰友,我的心就會很痛。”今年93歲的楊文泉4日接受記者采訪時稱,參與“菲律賓華僑抗日游擊支隊”(以下簡稱華支)是“一段不可遺忘的歷史”。 華支于1942年5月19日在菲律賓成立。據介紹,這支最初從“菲律賓華僑各勞工團體聯合會”挑選出來的52人隊伍,為表明要向在中國堅持抗日的新四軍和八路軍學習,又稱為“四十八支隊”。 “我們剛成立時,裝備奇缺,每個人只有短槍、步槍各一枝和手榴彈2枚。”楊文泉老人回憶起戰爭故事記憶猶新。“我們隊伍上至主要領導人,下至普通隊員,90%以上都是泉州籍的。” 盡管條件艱苦,但在楊老眼中,“那一段時間,大家吃穿都在一塊,生死置之度外,同生共死的情誼永遠也不能忘記,到現在還能清晰地回想起那些片段。” “什么叫生死關頭?就是我們每一次出任務時,都不知道接下來會遇到什么。”楊文泉指著一次接受勛章的老照片說。 “我是其中的幸運者,經歷多年戰爭,身上竟然沒有大傷。”楊文泉坦言,其實所經歷的多次危險,大都是生死攸關的。 1943年干倫巴村戰斗,楊文泉說,當時打了快4個小時,擊斃擊傷敵軍30多人,還繳獲了一些兵器,而我們只有一個人受了輕傷。“那一戰,大家都打得很開心。” 據統計,在抗戰的三年半里,“華支”轉戰菲律賓的14個省和馬尼拉市,大小戰斗260次,殲敵2000多人,繳獲日軍長短槍和輕重機槍940多枝。華支的成員共死傷約110人,其中福建籍的48人。 “我們經歷過很多次戰役,看過血流成河,但是我們知道還有很多人跟我們一起戰斗。”老先生感慨。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學術部主任駱曦介紹,抗戰時期,泉州籍的東南亞華僑有100多萬,不少人積極投身抗戰洪流之中。今年3月,我們還收到泉籍南僑機工孫其文后代捐獻的抗戰文物。 在年近百歲的楊老心里,南洋的抗戰除了華支,還有其他的隊伍。“一部抗戰史就是一部團結史。” 1938年,由南洋各地的45個華僑團體成立了以陳嘉庚為主席的“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從抗日開始到太平洋戰爭爆發的4年時間里,來自越南、菲律賓等國家的華僑每年捐獻達1.6億元法幣。 除了捐資捐錢外,駱曦介紹,“當時國內緊缺各種專業人才,很多華僑人才回國參加新四軍,成為抗戰的一員。華僑抗日戰士留下了自己的一段段傳奇,其中活躍在滇緬高速公路上的“南僑機工”,就被廣為稱頌。 “華僑抗戰的歷史逐漸遠去,但不應被忘記。”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副館長林鷹表示,“明年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將開辟介紹與展示華僑抗戰歷史的文物館,用以銘記這一段激昂的歲月。”(完) |
相關閱讀:
- [ 09-05]每一位抗日英烈都值得我們銘記
- [ 09-05]福州老兵憶"抗戰日" 96歲抗戰老兵獨居漏雨老屋
- [ 09-04]百歲老兵重走臺兒莊抗戰路 在3萬將士墓前行軍禮
- [ 09-04]習近平與抗戰老兵一同參觀抗戰勝利專題展
- [ 09-04]盤點“不能忘卻的數字”:8年抗戰悄然變為14年
- [ 09-04]廈門92歲老兵親歷騰沖戰役 回憶抗戰那些年的事
- [ 09-04]94歲抗戰老兵陳歷仞:一定要珍惜和平
- [ 09-04]湖南舉行紀念抗戰勝利69周年大會 抗戰老兵現場抹淚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