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陜西周至9月6日電 題:“外籍老陜”中秋拜“老子” 道教圣地演繹傳統文化 作者 冀浩凡 馬智峰 拜“老子”、給“財神”敬香,習道德經、學鼓樂……這是6日中秋節前夕,來自美國、澳大利亞、韓國等國的數十位“外籍老陜”在中國道教圣地樓觀臺體驗到的中國文化。 近幾年,隨著中國西部內陸地區經濟日益發展,來陜學習、生活、定居的外國人越來越多。對于這些身處異國他鄉,已入鄉隨俗的陜西“老外”來說,中秋也同樣成為他們寄托思念的節日。6日,他們來到有“道教仙都”之稱的陜西周至縣樓觀臺,希望通過中國傳統方式來祝福天涯比鄰的親友。 “道情、舞獅子、嗩吶,全是第一次見到。”在樓觀臺,來自土耳其的21歲留學生尼亞澤首次身著漢服,學擊鼓、捶鑼,與樂師一道體驗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集賢鼓樂》的演奏。來陜3年的他,已能說一口地道的中國話。逢愉悅之時,他甚至能用陜西方言“撩咋咧”(很好、很棒)來表達激動的心情。 尼亞澤說,他一直對中國文化情有獨鐘,目前正在西安交通大學修習漢語專業。在被稱作中國道教圣地的樓觀臺,尼亞澤與“外籍老陜”們一同聆聽道家鼻祖“老子”的教誨。他說,“上善若水、虛懷若谷、治大國如烹小鮮,中國古人的智慧讓人嘆服”。 另一位土耳其留學生穆薩告訴記者,諸葛亮七擒七縱是他最喜歡的謀略故事。目前,他正在西安交大讀公共管理,由于酷愛中國古典小說《三國演義》,他給自己取名“張飛”。當在周至縣趙公明財神廟遇到“武財神關羽”時,一直靦腆的穆薩興奮道,自己終于與“二哥”相見,希望“關二哥”能庇佑家人平安吉祥。 在這些“外籍老陜”當中,不乏舉家搬遷者,來自澳大利亞墨爾本的麥克一家就是如此。3年前,麥克由于工作在西安,家人在墨爾本,因此一直往返于南北半球。后來由于難以忍受兩地奔波之苦,麥克將妻兒接到西安定居。 作為一名軟件工程師,雖然是標準的“理工男”,但麥克對中國文化也略有涉獵。麥克告訴記者,以前也曾了解過老子,讀過道德經。在樓觀臺,拜會老子雕像,觀道德經,如同穿越到兩千年多年前的中國古代。 “我的兒女在中國長大,他們已經適應了這里。”來西安1年,麥克的妻子和兒女已能熟練地使用筷子,亦能用略帶陜味的漢語與人溝通,對羊肉泡饃、肉夾饃等陜西美食青睞有加。他們除了面貌外,已經是地道的“老陜”。(完)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