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下的天人哲思——中秋的起源及其文化內涵
2014-09-08 09:41:29??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陳瑋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月亮也并不總是圓的,它陰晴圓缺,周而復始,代表著一種流轉的輪回。人若能融入其中,也就能參透日月造化之永恒,贊服天地之化育。這樣一來,人間之悲歡離合,又有什么可嘆的呢?應淡然處之,融入其中,共享明月之美。 從月的自然規律,體悟到人的生存規律,提升為人生哲理,這首詞精妙地體現了中華月亮文化的精髓以及傳統文人對中秋的哲思。 圓月意象與團圓心理 中華兒女賦予了“月圓”豐富的人倫內涵,“圓”在中華文化里不僅僅是簡單的幾何圖形。古人認為“天圓”,圓是“完整”“周全”“沒有缺欠”,“圓”又與“和”“合”內在相融相通。月圓時人們希望人間也團圓,夫妻團圓、親友團聚、家庭和睦、社會和諧。“團圓”成為中華兒女共同追求的生活愿景,成為中華民族的心理特征之一。 這種團圓意識很是寶貴,因為團圓是一種群體意識,強調個人與親人、朋友和周圍人的團圓,強調個人對集體的義務。這種群體意識,造就了國人的整體感、集體觀,造就了國人的人倫責任感。 中天皓月還可引發心靈感應,凝聚文化認同。從縱向的時間維度看,月亮縱覽古今,可勾起人們對往昔的回憶、對故鄉的回憶。李白的《靜夜思》婦孺皆能背誦,國人從孩提時代起就把歌頌月亮的詩歌及其指代的文化意象栽種在心里,長大后仍覺“月是故鄉明”。從橫向的空間維度看,“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月光普照大地,中華兒女即便分散在天涯海角,面對共同的皓月也會怦然心動,產生心理共鳴。這是文化積淀形成的民族心理,是文化的共同認同,且越是遠在他鄉異國表現得越為明顯。 國家的團圓叫“金甌無缺”,金甌是圓的,沒有缺欠,代表領土完整。中華兒女的心靈深層認為我們國家需要各民族大團結,領土完整、國家統一才是團圓、才是圓滿。這種大團圓心態,亦是我們民族的性格和心理特征,且成了家國觀念生成的重要元素。直至今日,它仍是愛家愛國情懷的具體體現,是民族凝聚力的心理憑借,也是我們圓夢中華的重要精神資源。 (作者:李漢秋 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節慶委員會主任) |
相關閱讀:
- [ 09-08]“慶中秋、圓夢想”書畫展于紐約華埠孔子大廈舉行
- [ 09-08]“慶中秋、圓夢想”書畫展于紐約華埠孔子大廈舉行
- [ 09-08]中秋小長假次日 沈海高速驚現行人自行車上路
- [ 09-08]往返閩臺31載獨臂臺胞:在福建過中秋感覺像家里一樣
- [ 09-08]“中國清朝皇族刺繡”滿繡:飛針走線繪中秋(圖)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