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投資增長是實現全年預期目標的主要變量
2014-09-09 06:47:47??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陳瑋 李艷 |
分享到:
|
促進經濟向新常態平穩過渡(經濟形勢專家談)——當前經濟形勢分析與展望 今年以來,受短周期調整和中長期增長階段轉換共同影響,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同時,結構調整和改革措施初見成效,企業利潤、財政收入等效益性指標有所好轉。展望下半年,國際經濟環境改善,國內穩增長政策效應集中顯現,經濟下行壓力可望有所緩解,全年經濟增長有望處在預期目標的合理區間。當前,應在保持宏觀政策連續性、穩定性的同時,將穩投資作為重點,著力推進相關領域改革,釋放經濟增長潛力,加快化解過剩產能、地方融資平臺和房地產市場風險,更加重視增長質量,促進經濟向新常態平穩過渡。 經濟運行質量提高,行業、地區分化和局部風險顯現 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有所改善。年初以來,內外需求擴張步伐放緩,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上半年,GDP(國內生產總值)增長7.4%,比去年同期回落0.2個百分點。1—7月份,投資、消費、出口同比增速分別比去年同期回落3.1、0.7和6.5個百分點。在經濟增速回落的同時,經濟運行的質量和效益有所改善,表明市場主體逐步適應增長階段轉換的宏觀環境,也表明結構調整和改革措施初見成效。首先,企業盈利水平好于預期。1—7月份,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長11.7%,高于工業增加值增速2.9個百分點;主營業務利潤增速比去年下半年明顯提高,且與利潤總額增速基本同步,說明企業盈利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主要源自生產狀況改善。其次,財政收入增幅回升。1—7月份,全國公共財政收入同比增長8.5%,比去年同期高0.5個百分點。第三,就業和城鄉居民收入穩步增長。受經濟規模擴大和服務業占比上升等因素影響,城鎮新增就業人數保持穩定。上半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實際增幅均高于去年下半年。第四,服務業呈加快發展態勢。8月份,服務業PMI(采購經理指數)為54.4,高于制造業3.3個百分點;上半年,服務業增加值增速比第二產業高0.6個百分點,拉動GDP增長3.6個百分點,超過第二產業0.1個百分點,在經濟增長中的重要性持續上升。 行業分化明顯,影響區域增長表現。行業分化程度進一步擴大。上半年,制造業、采礦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供應業增加值分別增長9.9%、4.6%和4.4%。與去年全年相比,后兩個產業與制造業增速差距分別擴大了1.2和1.8個百分點。制造業內部差異也在擴大。有色金屬、醫藥、汽車制造業呈現高增長態勢,增速在13%左右;紡織業、石油、黑色金屬壓延業同比增速均在6%—7%之間,低于平均水平。行業分化影響到區域經濟表現。從企業調查數據看,中部地區企業對當前經濟狀況的判斷較為悲觀,西部地區次之,東部地區則相對樂觀。分省看,以能源、原材料產業為主的地區,企業經營困難加劇,經濟下行壓力較大;汽車、醫藥等高端制造業占比較高的省市,經濟增速相對穩定;積極推動轉型升級、調整優化經濟結構的地區,在投資增速相對較低的情況下,地區生產總值、企業利潤、財政收入、居民收入等保持穩定增長。 局部地區和領域金融風險增加。隨著經濟增速下降,實體經濟壓力進一步向金融體系傳遞,與產能過剩行業、房地產業和地方融資平臺相關聯的金融風險增加。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上升。逾期貸款增加較快,預計不良率仍將繼續上升。信托產品兌付危機事件增多。部分地區出現房地產商資不抵債情況,民間借貸風險事件增多。今明兩年是國內信托、債券和地方政府性債務還本付息高峰期,金融風險暴露的概率加大。需要特別關注的是金融轉型、結構調整產生的新增風險與存量風險疊加問題。 總體上看,上半年經濟運行狀況符合增長階段轉換期“速度下臺階、質量上臺階”的變動趨勢。增長階段轉換與能源、原材料等重化工業和房地產業峰值臨近或進入調整階段互為因果。化解過剩產能和泡沫,對于產業結構單一的地區會形成較大沖擊,也會誘發金融風險。因此,當前需要增強宏觀調控的針對性,精準發力,在不推高杠桿率的情況下將經濟增速保持在合理水平,為結構調整、培育增長新動力、防范和化解風險創造有利條件。 |
相關閱讀:
- [ 09-08]汪洋強調:中國一如既往歡迎各國企業來華投資
- [ 09-08]國際投資論壇在廈舉辦 聚焦全球經濟園區發展
- [ 09-08]福建20個無居民海島尋"島主" 單島投資不低于5億元
- [ 09-08]英中貿易協會總裁:希望更多廈企到英國投資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