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投資增長是實現全年預期目標的主要變量
2014-09-09 06:47:47??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陳瑋 李艷 |
分享到:
|
投資增長是實現全年預期目標的主要變量 進入二季度后,多項指標出現積極變化,經濟下行壓力有所緩解。展望下半年,出口形勢將明顯好轉,消費增長基本穩定,投資增長是實現全年預期目標的主要變量。 國際經濟環境改善,出口增長將明顯回升。受發達國家經濟回暖影響,發展中國家經濟呈穩定發展態勢。受去年同期虛假貿易導致的基數效應影響,1—7月份,我國出口增長3.0%。但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出口交貨值同比增長5.0%,比去年同期上升0.9個百分點,比較真實地反映了外部市場需求的變化。下半年,隨著基數效應消失、國際市場需求回升和國內擴大出口政策實施以及外貿綜合服務業等新業態的發展,出口增長將明顯回升。預計全年出口增長6%左右。 內需增長出現積極變化,供給側逐步向好。消費增長與去年基本持平。1—7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名義增長12.1%,比去年同期低0.7個百分點。考慮到網絡消費對實體渠道的分流作用,實際消費增幅可能更高。農村市場發展快于城鎮。1—7月份,農村消費增長13.2%,高于城鎮1.2個百分點。此外,今年是房屋竣工高峰期,與之相關的裝修、建材、家電、家具等消費有望在下半年回暖。預計全年消費增幅與去年基本持平。投資增速降幅收窄,設備投資增長加快。年初以來,基礎設施投資快速增長,彌補了制造業、房地產開發投資下降形成的缺口,緩解了投資下行壓力。在制造業投資構成中,建筑安裝工程投資增速出現下降,而設備投資增速明顯上升,反映企業預期趨于改善。進入二季度,制造業增加值增速保持平穩。8月份,生產指數和新訂單指數均位于臨界點之上,表明市場信心和未來生產狀況將進一步改善。 投資增長對實現全年預期目標有重要影響。從上半年經濟運行情況和下半年發展趨勢看,剔除基數效應后出口增長與去年大體相當,消費增長與去年基本持平,投資增長成為決定全年GDP增速的主要變量。根據過去幾年數據測算,今年GDP增長要達到7.5%,投資名義增速需要達到18%。在固定資產投資構成中,去年年底制造業、房地產開發、基礎設施三項占比合計為75%。1—7月份,制造業投資增速比去年同期低2.5個百分點,房地產開發投資低6.8個百分點。如果保持制造業和房地產開發投資當前增速不變,即使考慮占比15%左右的其他服務業投資增速進一步提高,基礎設施投資增速也需要達到25%以上。如果下半年房地產開發投資繼續下降,則基礎設施投資增速還需進一步提高。 實施“改革式刺激”,培育經濟增長新動力 從短周期看,下半年需求側將有所改善,經濟運行相對平穩。從中長期看,經濟運行仍處在增長階段轉換期“探底”過程中,明年經濟增長仍面臨下行壓力。然而,增長速度過快回落可能對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嚴重沖擊。因此,需要將需求管理與深化改革有機結合,放大綜合效應,在有序釋放風險的同時,保持經濟增速溫和調整,著力構筑經濟運行新平臺。 通過穩投資緩解經濟下行壓力,為調結構、控風險創造有利環境。將穩投資作為短期調控的重點,近期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調整房地產相關政策,促進房地產市場穩定發展。調整和完善房地產信貸政策,加大對首次置業和改善性需求的支持;大幅降低交易環節稅費,鼓勵梯度消費;適時放開商品房市場“限購”“限貸”,使市場機制正常發揮作用。二是對貨幣政策進行微調,擴大降準范圍和力度,適當增加資金供給,降低企業資金成本。三是繼續化解過剩產能,引導企業兼并重組。破除跨區域、跨所有制企業重組的障礙,加大對并購重組企業的金融和稅收支持力度,完善企業兼并重組服務體系。四是通過實行加速折舊,鼓勵企業加大設備投資、加快淘汰落后產能,提高產業競爭力。對有利于技術進步和節能減排的設備投資提高首年折舊率,中小企業設備投資可當年折扣。五是防控、化解局部金融風險。加強輿論引導、風險隔離、社會保障等配套工作,有序釋放積累的各種風險。 通過啟動需求側、見效快的改革,在短期內擴需求、穩增長、控風險,在中長期培育增長動力、提高經濟運行質量。一是加快壟斷領域改革,通過擴大競爭提高全行業效率。放開石油、天然氣、電力、鐵路、電信等行業的準入限制和門檻;推動PPP(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在基礎設施領域的發展;推動城鎮基礎設施建設領域改革,鼓勵企業參與壟斷性行業的競爭性環節,鼓勵民營企業投資公共交通、垃圾處理等準公益性項目。二是推動房地產領域改革。加快設立住宅政策性金融機構,為棚戶區改造、保障性住房建設等提供金融支持;建立分層調控的管理體制,將更多的自主權和政策工具交給地方政府;改進住房公積金提取、使用、監管機制,提高公積金使用效率。三是擴大服務業特別是金融服務業對內對外開放。鼓勵支持電子商務、物流、金融領域創新發展,降低企業運行成本,推動企業轉型升級。把服務業作為下一步對外開放的重點,按照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模式,著力推進金融、教育、醫療、文化、體育等領域對外開放。同時,加快服務業對內開放,凡是允許外資進入的首先應允許國內資本進入,形成平等進入和競爭環境。 (劉世錦 余斌 吳振宇 作者單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 |
相關閱讀:
- [ 09-08]汪洋強調:中國一如既往歡迎各國企業來華投資
- [ 09-08]國際投資論壇在廈舉辦 聚焦全球經濟園區發展
- [ 09-08]福建20個無居民海島尋"島主" 單島投資不低于5億元
- [ 09-08]英中貿易協會總裁:希望更多廈企到英國投資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