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3月,香港新世界發展有限公司主席鄭裕彤,捐贈4億港元給香港大學。
文 匯攝
香港晨興創投主席陳啟宗和其弟陳樂宗,通過家族基金“晨興基金會”,向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捐贈3.5億美元(約27億港元),成了時下輿論熱議的焦點。
1港人樂捐醫療教育和賑災
陳氏兄弟在《福布斯》2014香港富豪榜上排名17位,凈資產29.5億美元。一下子就拿出家底的1/10強,漂洋過海去“捐資助學”,可謂大手筆。在香港,雖然不是每個富翁都會慷慨解囊,但類似的大手筆可不止這一樁。比如鼎鼎大名的華人首富李嘉誠,在2005年5月就向香港大學捐款10億港元,成為香港歷年來最大一筆教育捐贈。資料顯示,李嘉誠基金會自2000年以來,已向香港教育事業捐出約20億港元,受惠院校包括香港中文大學、理工大學和公開大學。
有人概括說,香港部分富豪慷慨樂捐,捐助的主要方向,不外乎醫療、教育和賑災。李嘉誠曾說過:“我對教育和醫療的支持,將超越生命的極限。”翻開邵逸夫這位香港慈善大家的履歷,動輒上億元的捐贈“四處開花”,但有一個領域,最為他所重視,那就是教育。
2003年9月,香港恒基地產主席李兆基把4500萬港元支票交給香港理工大學負責人手里。2005年9月,李嘉誠基金會向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李嘉誠健康科學研究所”捐款1億港元。2008年3月,香港新世界發展有限公司主席鄭裕彤,捐贈4億港元給香港大學。2011年3月,香港浸會大學獲得孫少文夫婦捐資3000萬港元,成立“孫少文伉儷人文中國研究所”。至于邵逸夫捐建的逸夫樓,更是遍布香港和內地各個高校中。
2富豪捐贈“揮金如土”原因多
港人富豪對教育和醫療領域情有獨鐘,背后有厚重的人文關懷。陳樂宗曾在哈佛就讀,并曾在哈佛醫學院從事癌癥方面的研究工作。這或許可以解釋陳氏兄弟捐款的主要動機——深知病患對人類的威脅,所以要努力去克服埃博拉等傳染病疫情、環境衛生危機、貧窮和人道救援的危機等。捐錢是手段,最終體現的是對人的關懷。李嘉誠基金會發言人解釋李氏樂捐的動機時說,李嘉誠信奉的是“知識改變命運”,抱持“以香港為家”的信念,所以不遺余力地支持香港教育。
據了解,哈佛大學決定將學院易名為哈佛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以紀念陳氏兄弟的父親、恒隆集團創辦人陳曾熙。在香港,以命名作為回報,更像一種約定俗成的慣例。比如獲得巨資捐獻的港大為表謝意,醫學院就以李嘉誠冠名。為答謝鄭裕彤,港大法律學院會將建成的新大樓以其命名。甚至內地也是緊跟風潮,在獲贈香港恒基地產主席李兆基的2億元人民幣捐助后,北大決定將落成后的人文大樓永久命名為“李兆基人文學苑”,公共教室樓命名為“李兆基樓”?!拔彝吨岳銏笾悦背闪藢以嚥凰碾p贏范式。
當然,部分港人樂意在高教捐贈上“揮金如土”,也和港校的籌款主動性有直接關系。比如特區政府就有專門針對高校的“配對補助金計劃”,鼓勵社會捐獻和學?;I款,各院校所籌得的前4500萬港元,政府以每1元配1元的等額方式,發放配對補助金;而其余所籌得的捐款,則以每2元捐款配1元補助金的方式發放。補助金的上限為2.5億元。
2003年9月,當香港理工大學校董會主席胡應湘從李兆基手里接過4500萬港元支票時,他算了一筆賬:“這筆巨款在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新設立的等額補助基金計劃下,可為理大爭取額外的4500萬元政府資助,最終為理大帶來9000萬元款項?!备鄞筢t學院院長梁卓偉也贊揚李嘉誠的捐助,讓學校從特區政府的配對補助金計劃中,得到最大效益。當然,香港高校財務比較公開透明,各項捐贈都能讓捐贈人清晰地知道用途和去處,也是其能源源不斷獲得捐助的秘籍之一。
3香港捐贈文化根深葉茂
也有人認為,香港富豪的好善樂施,最根本的是與香港慈善傳統和氛圍有關。香港的慈善團體有著悠久的歷史,其中最久遠的東華三院已存在近150年。慈善機構已成為繼特區政府、市場以外,第三股維持社會安定繁榮的強大力量。在這樣的環境里,部分香港富豪成了捐資助學的主力軍。
邵逸夫有一句名言:“一個企業家最高的境界是慈善家?!币幌伦哟蛲松倘藗兘洺@Щ蟮纳崤c得、取與予的界限。據統計,包括捐助教育的重資在內,邵逸夫歷年捐助社會公益、慈善事務超過100億港元。
靠地產建筑和酒店起家的香港商人余彭年,曾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全球十四大慈善家”之一。2006年至2010年,他更是連續5次蟬聯胡潤中國慈善榜榜首,幾年來累計捐款62億元,被譽為中國最慷慨的慈善家。其后余彭年宣布將其名下剩余的所有資產,共計32億元,全部放入“余彭年慈善基金會”,從而使其資產價值達到82億元,成為民間慈善基金會中的巨無霸。
更為大眾所熟知的,是“李超人”將1980年創立的“李嘉誠基金會”視為自己的“第三個兒子”,并將個人1/3財富投入其中。李嘉誠基金會30周年時,已捐款超過百億港元。當時李嘉誠說,未來10年基金會的捐款會多于前30年的總和。
1985年5月,邵逸夫捐款1.1億港元并親自擔任香港中文大學逸夫書院創辦人。兩年后,80歲的邵逸夫迎著香江冬日的陽光,來到港中大建筑工地上,手持和泥工具,帶著開懷的笑容,為自己付出良多的逸夫書院“添磚加瓦”。
當我們為陳氏兄弟應該捐款給美校、港校還是內地高校而爭論不休的時候,不妨回想一下早已離去的邵逸夫。邵逸夫讓內地人念念不忘,但他的捐獻并不局限于兩岸四地及東南亞一帶,邵逸夫還設立了獎學金計劃,資助亞洲學生攻讀歐美大學,在舊金山開辦了以他首任妻子命名的老人中心。舊金山政府為嘉許他的慈善貢獻,在1991年宣布每年的9月8日命名為“邵逸夫日”?;蛟S,回到慈善捐贈本身,看到香港慈善文化中的閃光點,尋找一些可資借鑒的東西,比單純的口舌之爭更有意義和建設性。記者任成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