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事件13周年:傷痛仍未愈 反恐路漫長
2014-09-11 08:08: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林晨 陳瑜輝 |
分享到:
|
? “基地”組織未亡 “伊斯蘭國”興起 2014年5月15日,在細雨紛飛的紐約,坐落在世貿大樓遺址旁的美國“9·11”國家紀念博物館揭開面紗。在開館儀式上,美國總統奧巴馬發表講話,稱博物館為“神圣之地”,并強調恐怖主義行徑無法擊垮美國的力量和精神。 然而,由于工期漫長,費用高昂,開館后還遭到“商業化”等指責,這座博物館一直被難以平息的爭議所圍繞。這座“9·11”紀念禮堂的遭遇,幾乎可以說是美國諸多應對措施所產生的效果的縮影。 隨著時間流逝,盡管“9·11”傷口未愈,但高度敏感的安保措施更多的成為了美國人們抱怨而不是理解的對象。美國的監控項目遭曝光后,一方面引發了盟友激烈不滿,另一方面,美國民眾紛紛質疑“安全大于隱私”的觀念。《今日美國》和皮尤研究中心今年1月進行的調查顯示,2014年,美國民眾反對國安局大規模監聽的人數首度過半。 然而在2014年,“9·11”事件的13年之后,最令人不得不重新審視美國反恐戰略的事實,是“伊斯蘭國”組織在中東的興起。 “伊斯蘭國”組織成立于2013年4月,創立者是“基地”組織“三號人物”扎卡維。這個被認為比“基地”組織更危險的恐怖組織,正是在美軍推翻薩達姆政權后,在伊拉克初步發展起來的。 伊拉克戰爭導致整個中東地區的外交和安全聯盟破裂,對美國及西方戰略利益的局面造成了不可逆轉的改變。 《華盛頓郵報》評論稱,當美國所認為的“恐怖主義政府”被推翻后,從戰爭的廢墟中升起的,并非嶄新的文明國家。事實上,“國家”崩潰了,而宗教派系的爭端變成了這片土地的永恒主題,而極端分子最終從爭斗中聚合力量,“脫胎換骨”,迫使美國不得不再次介入伊拉克這個由反恐而起的泥潭。 |
相關閱讀:
- [ 09-11]“9·11”13年后恐怖主義仍猖獗 美國親手埋禍根
- [ 09-05]13年后,9·11災難會重演嗎
- [ 09-04]的黎波里11架商用飛機失蹤 美擔心9·11悲劇重現
- [ 08-18]極端組織揚言欲報復襲擊 西方憂9·11噩夢重現
- [ 07-03]美國如何發現和懲處失節的高級軍官
- [ 06-21]美歐青年中東學恐怖術 西方或進入恐襲高發期
- [ 06-21]美政府實驗室生物安全事故 86人恐接觸致命炭疽菌
- [ 06-18]專家:美國平衡到哪,就禍害到哪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