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養成是文化核心 北京晨報:究竟如何認識傳統文化,傳統文化對于我們來說意味著什么? 秋風:閱讀經典,其實核心的問題是解決人格養成的問題,是解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問題。這也是中國文化的核心,一言以蔽之,就是養成君子。一本《論語》,可以告訴人們究竟什么是君子,一本《詩經》,可以告訴人們君子在不同的情境下應該這么做。實際上,《五經》都可以看作是君子養成的教本。 北京晨報:君子是一個概念,它的定義是什么,或者說怎么樣才算是君子呢? 秋風:簡而言之,君子就是一個健全的人,具備一些基本的品質,比如說道德自覺,比如說能夠讓人感覺到溫良恭儉讓等。人有不同,但是基本的品質是不變的。事實上,當前的中國社會,正是缺少這樣君子養成的環境,所謂的道德滑坡也好,誠信缺失也好,許多問題,根本上來說,還是人格養成的缺失,人與人之間良好關系養成的缺失。所以說,當前許多問題,其實正是文化缺失的原因,要想解決這些問題,不能不求助于中國文化本身。 從讀圣賢書開始 北京晨報:那怎樣才能讓中國文化重新影響到當前的中國人呢? 秋風:要把文化重新嵌在民族的基因里,做法其實并不復雜,首先要從讀圣賢書開始,讓各色人等都去讀與他適合的經典,自然能夠慢慢熏陶和培養出良好的人格,自然能慢慢改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北京晨報:現代生活節奏緊張,而經典又非常龐大,要沉下心來閱讀可能對很多人來說都是比較難的,怎么樣解決這個問題呢? 秋風:時間總是有的,比如現在都說孩子們的課業學習很緊張,可是他們有那么多的時間去學英語、數學,怎么就不能把時間分配給詩歌、典籍呢?很多孩子,一輩子也不會出國,在生活和工作中使用英語的可能性也很小,怎么就不能少學一點兒呢?這不是說英語不重要,英語固然很重要,但是《論語》更重要,因為它是教人怎么做人的。所以,我想,在今天的教育體系中放入更多傳統文化的內容,是非常必要的。可能有人覺得七八歲的孩子讀不懂,接受起來會很難。我認為這種觀點不對,同樣的孩子,能學會一門外語,怎么可能學不會自己的母語呢? 經典不論古今 北京晨報:傳統文化的典籍非常龐大,也很繁雜,而且傳統社會與現代社會形態不同,許多人認為傳統文化中有不少不能適應現代的東西,不應該宣揚,是否如此? 秋風:傳統的經典,只是一種說法,其實它就是經典,經典是沒有什么時空之分的,不存在什么過去適合現在不適合,因為它解決的是人本身的問題。過去的人和現在的人沒什么區別,過去的情感和現在的情感也沒什么區別,包括情感的表達方式也差不太多。經典是永恒的,所以說傳統經典在現代有無價值或價值大小的爭論,本身就是個偽問題。 北京晨報:您認為真正的問題在哪里呢? 秋風:真正的問題是,一個人他是否讀了經典,是否真的體認了經典。我相信,只要認真讀了《論語》,并且加以體認,都會感到,孔子就是一個人生的指引者。天不變道亦不變,只要人還是一樣的,有些基礎的東西就不會變。 秋風 著名儒學學者 傳統與現代沒有隔膜 北京晨報:世異則事異,傳統和現代的社會形態不同,問題亦不同,傳統的文化究竟如何走向現代,乃至解決現代的問題呢? 秋風:文化中亙古不變的是道,用現代的話說,是原則、準則、最基本的規則。當然,不同時代的問題確實有很多是不同的,解決問題、應對問題的辦法當然也是不同的,但是基本的準則不變。所以說,讀經典不能光背誦就可以,研讀經典需要思考,要用自己的經驗去體會去認識,從中生發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北京晨報:傳統文化不能完全解決現代問題,這是很多學者所持的觀點。也有批評者認為,傳統社會本身就有許多傳統文化無法解決問題,比如歧視女性、裹小腳等,在今天更加不行,所以不能把傳統文化當作萬能良藥,您怎么看? 秋風:不能把傳統文化當作萬能,這當然沒有錯。但是也不能說傳統社會中的所有問題都是傳統文化造成的,我們不能對某個時代做整體的解讀,認為這個時代中的一切都是有因果關系。如果這么說的話,現代社會中,那些整容、抽脂削骨,在對人的戕害上,不輸于裹小腳,那又該怎么說呢? 讓人們重新接近《論語》 北京晨報:您認為當前中國的問題是有沒有文化的問題,為什么這么說? 秋風:過去百年中,我們其實一直都是在破壞文化,許多精英知識分子,他們本身對傳統文化并不了解,但卻有一種非常強烈的排斥和拒絕的態度。因此,破壞文化的現象總是反復出現,其結果就是一地雞毛,哪里還有什么文化。 北京晨報:怎么樣才能重新建立文化呢,或者說讓傳統文化重新復興呢? 秋風:沒什么好的辦法,包括許多批評者,他們也僅僅是批評,本身也沒有有效的辦法。重新普及傳統文化,所有人都不知道該怎么做?但是我想,這樣的時代,首先應該尊重那些做了的人,尊重那些人所作出的探索。很多人批評于丹,認為她的講解有很多錯誤,比如說前一段時間我看了錢理群批評于丹的一篇文章,我很不認同。我想說的是,論及對中國文化的貢獻,一個于丹頂十個錢理群。為什么這么說,于丹改變了數百上千萬人對于《論語》的態度,不管她出現了多少錯誤,但是她至少讓人們重新去接近《論語》。而另外一些知識分子所做的,則是讓人遠離它。一個是建設者,一個是破壞者,而我們這個時代,更需的是建設者。 傳統文化本來多元 北京晨報:傳統文化中也有一些是和皇權、等級社會等直接相關的,您怎么看? 秋風:我舉個例子,孩子們讀《安徒生童話》,里面也有暴力、陰謀等,誰來為孩子們解決這些問題呢?或者說,孩子們看了《安徒生童話》就會因此變成陰險、有暴力傾向的人嗎?反過來說,《論語》、《詩經》中又有哪些話是不適合現代人的? 北京晨報:有批評者擔心,過多地強調傳統文化,也可能出現盲信、排斥其他文化的現象,是否會有這樣的可能? 秋風:還是那個問題,現代應該擔憂的是中國還有文化嗎?尤其是許多知識分子,對中國文化沒有任何體會,拒絕中國文化。對他們來說,為什么要把他們所認可的文化當作一元,而不肯認可傳統文化,不肯認可儒家文化呢?實際上,傳統文化本身是多元的,儒家文化也不排斥其他文化,而是寬容乃至接受其他的文化,恰恰是一些現代意識形態的文化在排斥儒家文化。 從教育開始重建文化 北京晨報:在您看來,重建中國文化的困難在哪里? 秋風:在中國重建中國文化,這聽起來是個很可笑的事情,但要做起來,就太難了。文化不是商場里買東西,今天出個新產品就去買,明天出了更新的還可以再買。文化要在內心中產生認同,但在今天,許多精英從心底拒絕中國文化,而他們的言行為對于大眾的認識、制度的制定等是有很大影響力的。 北京晨報:那有什么事是我們現在可以做的嗎? 秋風:最重要的入手處還是教育。一方面,基礎教育中應該有大的調整,加入更多傳統文化的內容,現在國家已經開始重視這方面的工作,我想這個口子打開,以后的工作應該會更順利。另一方面,教育體系之外的,民間的教育應該鼓勵,傳統的教育中,民間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在今天,如果人們對于教育體系不滿意,自己也可以進行一些相關的教育,不論是書院,還是私塾,都是很好的事情。最關鍵的,是要鼓勵人們一點一滴地去做,只要做了,最終就能找到辦法,只是坐而論道,肯定不會有什么效果。晨報記者周懷宗 |
相關閱讀:
- [ 09-11]請呵護孩子們的文化基因
- [ 09-11]湄洲灣電廠運行分公司:以文化促安全,以安全促發展
- [ 09-11]漳州府埕文化街迎來海外傳統文化項目
- [ 09-11]去建甌,感受閩源文化之魅
- [ 09-11]《院子里的中國》出版 重溫中國庭院文化情懷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