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關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六大思維方法
2014-09-11 11:45:43? ?來源:學習時報 責任編輯:黃麗紅 李艷 |
分享到:
|
原標題:習近平強調的思維方法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多次強調各級領導干部要努力學習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防止出現“新辦法不會用,老辦法不管用,硬辦法不敢用,軟辦法不頂用”的情況,以科學的思維方法保證各項改革順利推進。本文根據習近平一系列重要講話,梳理出習近平強調的六大思維方法,供各級領導干部學習參考。 辯證思維 唯物辯證法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方法,習近平非常重視辯證思維,要求干部提高辯證思維能力。2012年12月,習近平在廣東考察時指出:“改革也要辨證施治,既要養血潤燥、化痰行血,又要固本培元、壯筋續骨,使各項改革發揮最大效能。”十八屆三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習近平又指出:“在推進改革中,要堅持正確的思想方法,堅持辯證法……”在之后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上,習近平再次強調:“‘穩’也好,‘改’也好,是辯證統一、互為條件的。一靜一動,靜要有定力,動要有秩序,關鍵是要把握好這兩者之間的度。”這些重要論述,充分顯示習近平對辯證思維的高度重視。 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是普遍聯系、永恒發展的,內在的矛盾運動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必須堅持用全面、聯系和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在信息化、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已經成為地球村,國內外各種矛盾相互交織,新問題層出不窮,如果孤立、靜止、片面地看問題,一定會寸步難行。 領導干部應在實踐中堅持和運用辯證思維。首先要堅持一分為二地看問題。既要看到有利的一面,也要看到不利的一面;既要看到自身的優勢,也要看到面臨的困難和問題;既要看到發展的機遇,也要看到存在的風險與挑戰。在“一分為二”的基礎上揚長避短、化危為機,發掘本地區、本單位的比較優勢。有些地方東施效顰、盲目跟風,結果以己之短同他人之長競爭,留下了一個個空殼的工業園、一座座黑燈瞎火的鬼城、一棟棟雜草叢生的爛尾樓,這些現象應該認真反省。其次要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古人講“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當前我國改革開放正處于深水區和攻堅期,問題錯綜復雜、矛盾空前尖銳,關鍵是要找準重點、抓住關鍵,在關鍵點和癥結點上出實招、出妙招,多打殲滅戰、少打運動戰、不打游擊戰。再次要科學把握事物之間的聯系。謀發展、定戰略、做決策都要具有開放的胸懷和寬廣的世界眼光,在科學把握本地區、本部門、本單位與世界的聯系、與其他地區的聯系中謀劃發展,在深刻理解各個行業、各種要素間聯系的基礎上制定產業發展戰略。最后要堅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所謂發展是對歷史的繼承和給未來奠定基礎,要在繼承與創造的有機統一中謀劃發展,多添磚加瓦而少另起爐灶,積跬步以至千里。要多干打基礎、管長遠的事,不做涸澤而漁焚林而獵的事,不能讓自己的政績變成后任的包袱。 系統思維 習近平反復強調改革開放是復雜的系統工程,各級領導干部要有系統思維。2012年12月,在廣東考察時習近平指出:“我國改革已經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進一步深化改革,必須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統籌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又指出:“改革開放是個系統工程,必須堅持全面改革,在各項改革協同配合中推進。”2013年9月17日在跟黨外人士座談時習近平再次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加強頂層設計和整體謀劃,加強各項改革關聯性、系統性、可行性研究。” 科技越發達、交往越密切,社會的關聯度和系統性就越強。全面深化改革過程中,各項工作、各類要素相互交織,牽一發而動全身,只有堅持系統思考,科學統籌,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方面的改革舉措良性互動、協同配合,把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新有機銜接起來,才能形成強大合力,將改革事業順利推向前進。 系統具有鮮明的整體性、關聯性、層次結構性、動態平衡性、開放性和時序性特征,領導干部在實踐中必須堅持和運用系統思維。首先,要有全局意識、協同意識,要注重改革措施整體效果,聚合各項改革協調推進的正能量。對涉及面廣的改革,應在基本確定主要改革舉措基礎上,深入研究各領域改革的關聯性和各項改革舉措的耦合性,同時推進配套改革,使各項改革舉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實施過程中相互促進、實際成效上相得益彰。其次,抓工作要注意區分層次、分類指導。既要有頂層設計和總體目標,也要有具體的任務分解,做到“立治有體、施治有序”,避免零敲碎打、碎片化修補。不少領導干部習慣于頭疼醫頭、腳疼醫腳,工作缺乏整體籌劃,整天打亂仗,不僅個人苦不堪言,而且工作效率低下。再次,推進工作,要把握好力度與節奏,既要有雷厲風行的作風,也要有閑庭信步的定力。應加強不同時期改革的配套和銜接,防止畸重畸輕、單兵突進、顧此失彼。該中央統一安排的地方不能搶跑,該盡早推進的不能拖延,該試點的不能急于在面上推開,該先得到法律授權的不能超前推進,不能以既成事實綁架中央和法律,避免各行其是、相互掣肘。 戰略思維 萬古基業,必出自雄才偉略。在縱論國際國內大勢、描繪改革發展藍圖時,習近平反復強調領導干部要有戰略思維和戰略眼光。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強調:“我們要……加強戰略思維,增強戰略定力,更好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其實,早在2003年任省委書記時,習近平就在《浙江日報》上發表文章指出:“要有世界眼光和戰略思維”,“各級黨政‘一把手’要站在戰略的高度,善于從政治上認識和判斷形勢,觀察和處理問題,……要努力增強總攬全局的能力,放眼全局謀一域,把握形勢謀大事,……用戰略思維去觀察當今時代,洞悉當代中國……” 戰略思維是高瞻遠矚、統攬全局、善于把握事物發展總體趨勢和方向的思維方法,展示的是看問題的高度和深度。古人講:“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當前各級領導干部有沒有戰略思維、具有什么樣的戰略思維,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全面深化改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能登多高、能走多遠、將抵達何處。 戰略思維能力強弱,取決于思考問題的高度、理論研究的深度、知識視野的廣度和觀察世界的時間跨度。領導干部應在實際工作中培養和運用戰略思維。首先要有大局意識,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和價值觀。個人的格局大,是因為關注的問題大,心中時刻裝著全局和長遠,才能登高望遠。應多思考改革發展的大問題,少琢磨個人的功名利祿;要有以身托天下的擔當,將個人的榮辱排除在事業的成敗之外。那些整天蠅營狗茍、只顧個人升遷的官員,鮮有能制定出地方長遠發展科學戰略的。其次要有機遇意識。要善于判斷和區分長程因素與短程因素,在長程因素決定的發展趨勢與短程因素的干擾中找到平衡點,在機遇窗口開啟時牢牢把握住機遇。而且機遇向來青睞有準備的頭腦,在機遇出現之前,要自強不息、艱苦探索、超前謀劃,讓工作富有前瞻性和預見性,為將來升級發展做準備。再次要找到并點亮未來點。找出影響全局發展的主要因素、關鍵變量和薄弱環節,據此確定戰略布局、主攻方向和工作的著力點,確保戰略方案能夠落地。在戰略制定階段,應該充分運用管理科學的戰略分析方法,力求戰略方案科學可行,避免拍腦袋決策、拍胸脯保證。最后要加強戰略管控。既要有明確的戰略目標、戰略重點、優先順序、主攻方向、工作機制、推進方式和時間表,又要善于根據內外環境變化及時調整戰略方案,保持戰略方案與時俱進。 |
相關閱讀:
- [ 09-11]福州市委常委會傳達學習習近平、張德江重要講話精神
- [ 08-30]李捷:從《擺脫貧困》看實現偉大中國夢
- [ 08-30]福建省委召開常委會 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
- [ 08-29]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暨《擺脫貧困》理論研討會召開
- [ 08-19]福建省委書記尤權撰文談學習《擺脫貧困》一書體會
- [ 08-19]習近平同志《擺脫貧困》一書重印發行
- [ 08-18]習近平《擺脫貧困》一書在福州重印發行 全國書店上架銷售
- [ 08-06]福建省企聯召開企業家座談會學習總書記回信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