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難背后之業界洗牌:航空業走到十字路口(圖)
2014-09-12 07:00:13? ?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林晨 李艷 |
分享到:
|
事故背后的人為因素 航空業受到的質疑聲不絕于耳,但數據顯示,整個行業實際正處在最安全時期。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指出,世界航空死亡人數及重大墜機事件幾十年來一直呈下降趨勢。 有分析稱,近期的空難事故率看上去好像不多見,但實際上歷史上也曾有過短時間內多次發生空難的紀錄。專家表示,北半球很多國家在七、八月正值運輸高峰期,量大加上天氣復雜,空難發生的可能性也隨之增加。 真正造成人們恐慌的,還是一些特殊情況背后的人為因素,被置于輿論漩渦中心的,無疑是MH17在俄烏邊境墜毀的事件。9月9日,各方關注的馬航墜機初步報告終于出爐。荷蘭方面公布的這份長報告顯示,客機因在飛行途中遭“高能物體”擊中而墜毀。根據駕駛艙錄音記錄,沒有跡象顯示客機當時發生了技術故障或是緊急情況。 美聯社稱,荷蘭公布的初步報告雖然未指明MH17系遭導彈擊落,但其發現卻是指向了這一結論。一架沒有任何殺傷力的民用飛機在戰區疑似被擊落,事故本身就是一場本應該避免的悲劇。 分析人士則稱,今年航空事故看似高發,都是偶然性的,沒有必然聯系。但空難頻現,必須讓民航安全敲響警鐘。回溯這幾起事故的經過,能發現事故都有共同的原因,那就是在安全問題上防范不夠、預計不足。 國際民航組織已商討解決航空安全與安保問題的計劃,尤其對類似戰區國際航線等問題做出明確表態,要求相關當局注意國際規則,確保民用航空器的安全。 飛行安全標準不容忽視 雖然總體上來說,空中安全狀況可能并未惡化,但由于今年飛機失事頻發造成嚴重的社會影響,暴露出航空業技術和管理方面的漏洞,航空業的重大改革或許勢在必行。 MH370這一史無前例的失蹤案件,令世界明白即使在科技發達的21世紀,人類的技術仍然無法避免飛機的失蹤,從這個例子來看,甚至事故發生后,半年內連一塊機體殘骸也找不到。這是很多人無法理解的。目前,有關監管機構已經就飛機追蹤系統提出建議,但成本等因素依然是各方需要跨過的重要門坎。 而另一起馬航的事故,又引發人們對于航空管制的關注。MH17失事前,并未收到警告消息,飛行員也未偏離批準的航道。但人們發現,當某個國家因戰事無法管制其領空時,將極大威脅民用飛機的安全。而戰事本身,也為民航安全增添了相當濃重的不穩定色彩。有人呼吁,當上述情況發生時,國際社會應當介入,為航空公司提供“中立資訊”,有效避開危險。 不僅如此,還有一些長期存在并久未解決的問題。比如支線航空的安全隱患、飛行員操作經驗不足、飛機技術帶來的風險等,都有可能在細節上引發嚴重問題,需要航空從業者好好反思做出改變,為安全出行提供保障。 而對于個人而言,理性配合航空公司,理解專業人員的建議,這既是尊重安全飛行標準,也是推動航空業更好發展的前提。(完) |
相關閱讀:
- [ 09-10]MH17空難調查別淪為輿論武器
- [ 09-08]臺澎湖空難續:居民無法“回家” 救援兵怕吃肉
- [ 09-01]復興航空總經理徐以聰請辭 外界猜測與空難有關
- [ 08-26]復興航空賠償每名遇難者1490萬 創臺灣賠償新高
- [ 08-25]復興航空開出1490萬賠償金 部分家屬:有誠意
- [ 08-14]韓亞空難兩名遇難中國女生家長正式起訴舊金山市
- [ 08-14]巴西總統候選人坎波斯空難身亡 事發時天氣惡劣
- [ 08-11]臺灣男子玩遙控飛機撞傷行人 辯稱是對方不注意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