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閱讀 如何杜絕“開寶馬吃低保”,把民生錢花在最該花的人身上?上海市居民經濟狀況核對中心探索出一條新路徑。 核對中心用大數據細查居民家底,與13個部門建立協作,實現數據共享。每個低保、保障房申請家庭有多少存款賬戶,就業狀況如何,有沒有房產、車輛等,一清二楚。中心運轉五年,避免公共財政損失20億元。 廉租房、共有產權房、低保等民生保障政策,怎樣才能更為準確地投放?5年前,上海在全國率先成立“居民經濟狀況核對中心”,采集全市13個部門提供的居民經濟狀況信息,以此核對保障房等申請資格,杜絕“開著寶馬吃低保”,保障有限的公共財政資源“不濫用”。 數據顯示,該中心迄今已避免公共財政損失20億元。 打破行政壁壘,匯聚“數據森林” 2009年6月底,上海在全國率先成立“居民經濟狀況核對中心”——民政、稅務、公積金、房管、銀行、證監等13個部門建立“電子比對專線”,通過查看存款賬戶、股市賬戶、納稅記錄、房產登記、公積金繳納情況等,了解低保、保障房申請家庭的實際經濟狀況。 這意味著,一種現代意義上的經濟狀況核對機制就此發軔。 此前,上海并沒有一個專門機構,能對各項民生保障政策申請家庭的經濟狀況進行全面定量核對。以上世紀末低保政策為例,調查一戶家庭是否可以享受低保,采用的是街道民政干部、居委干部入戶調查、鄰里訪問、信函索證等形式,存在工作效率低、調查結果相對主觀模糊等弊端。 居民經濟狀況核對中心成立,表面上看,這只是成立一個數據核對部門,實質上,這背后是打破行政壁壘,將各相關部門最核心的數據進行共享,打通信息孤島,建立數據交換比對渠道,“牽一發而動全身”。畢竟,“獨木難成林”,每個部門的信用信息數據好比一棵樹,推進社會誠信,一旦打破部門壁壘,實現數據共享,匯集出信用“數據森林”,效益便不可小視。 “經過數年建設,目前我們的數據交換涉及13個領域、60多家單位。”上海市居民經濟狀況核對中心主任吳江介紹,出具一份核對報告,規定時間是35個工作日。在這35個工作日里,他們需要經過申請人的授權,憑借身份證號碼、姓名、家庭關系等基本信息,和13個領域里的60余家單位進行完整的數據交換,僅銀行就有50多家,數據量著實可觀。如人保部門提供就業信息、養老金、社保金基數等;公安部門提供查詢車輛擁有情況等;房管局、民政局、證券、銀行等“各部門對我們的支持力度都很大。” |
相關閱讀:
- [ 09-11]吳騰彥:移動互聯網智慧助推Newbike產業整合
- [ 09-11]中國推動地方整合檢驗檢測認證機構工作
- [ 09-09]訪途家網CEO羅軍:跨界整合以進一步提升競爭力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