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馮飛:產能過剩并非錯誤產業政策導致
2014-09-12 10:30:2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陳瑋 李艷 |
分享到:
|
中國經濟網:從十八屆三中全會后的一年多時間里,中國的工業產業政策方面有哪些亮點? 馮飛:亮點之一是取消和下放了一批審批事項,來激活微觀主體的活力,特別是吸引更多的民營企業來投資于工業和通信業領域,包括像電信增值服務對民營企業的放開。第二個亮點是供給側方面,增量上加力培育和發展對于工業轉型升級具有比較重要帶動作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存量上也進行了較大調整,包括針對淘汰落后和化解產能過剩矛盾出臺了一系列政策。第三個亮點是消費側發力,包括鼓勵信息消費,來創造新的消費熱點,還有一些政策,包括進一步支持企業兼并重組。 中國經濟網:請問目前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升級走到了哪一步?難點在哪里? 馮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是一個長期話題。現在來看,我國產業調整最重大的變化是促進企業轉型升級和技術創新的倒逼機制已經形成了。第二個變化是企業轉型升級的能力有了較大提高,包括一些技術進步、管理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第三個是企業轉型升級政策進一步明細化,支持的力度空前,包括對戰略型新興產業發展的支持政策以及對存量進行淘汰落后、化解過剩的一系列政策。 現在處在一個驅動因素轉換的過程,這個轉換最根本的還是要形成創新發展的能力。形成創新發展的能力并非一日之功,需要一個比較長的過程,甚至是一個比較痛苦的過程。 中國經濟網:當前中國經濟已步入“新常態”,而從去年開始三產首次超過二產,產業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你認為各個產業的"新常態"是什么樣的? 馮飛:“新常態”下最重要一方面就是經濟增速由高增長向中高增長轉變,這個轉變對企業、對整個產業意味著要轉變速度效益性的發展模式,所謂速度效益性就是有足夠高的速度,還有一定的效益,速度降下來,行業或企業的經營困難會進一步加大。 第二個方面就是結構性的問題。所謂結構性的問題就是中國的經濟增長是靠更多的服務經濟拉動還是繼續延續二產拉動的增長格局。當然靠三產、靠服務經濟拉動,使得經濟增長有一定新的動力,但是從整個經濟發展的種形態來看,實體經濟的發展對經濟增長是至關重要的。當前確實三產的增速快于二產,三產的比例也高于二產,那么這種現象是階段性還是趨勢性的?從我個人目前的判斷來看,兩個結合,兩個可能交織在一起。階段性問題就是相對于服務業而言,工業下行的壓力更大一點;從趨勢來看,工業已經走到了工業化的中后期階段,步入到后期必然會出現服務業來主要拉動經濟增長的格局。 第三個問題就是服務業當中,實際還要進一步分析,服務業有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生產性主要依托工業和制造業發展起來,實際上一個服務業能夠健康地發展,最關鍵的還是一個結構性的問題。從發達國家的情況來看,服務業比重高,但它另外一個方面就是服務業內部結構當中,生產性服務業占主導。所以服務業和實體經濟和制造業不是矛盾的關系,不是此消彼漲的關系,最重要的還是形成相互作用、相互支撐、相互影響甚至相互促進升級的過程。 產能過剩并非錯誤的產業政策導致 中國經濟網:其實早在2011年國家已經不再核準新的鋼鐵的項目,但有部分的地區還是在持續擴大產能,這是不是百姓說的“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馮飛:產能過剩是中國經濟發展過程當中的頑疾,改革開放30年來已經經過了幾輪產能過剩,這一輪產能過剩是比較突出的,主要還是表現在一個全局性還有一個程度等問題上。對于產能過剩的議論比較多,甚至有人認為市場經濟自身就是過剩經濟,沒有過剩就沒有競爭。我認為市場經濟有過剩是必然的,但是如果過剩不在合理范圍內,超過了合理的范疇,就是一種嚴重的產能過剩,對經濟發展產生的危害比較大。目前所面臨的產能過剩,就是一個危害比較大的問題。 生產能過剩的原因首先有周期性的因素,所謂周期性就是經濟的波動性,特別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慢慢顯露出來。經濟需求急劇回落,使產能過剩問題顯露出來。第二個和經濟發展的方式有關系,和政府的作用,特別是經濟職能的定位有很大的關系,包括地方政府更多地去靠行政性的手段干預經濟的增長,干預行業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是造成產能過剩最重要的原因。當然還有一些結構性的原因。 要真正化解產能過剩,一方面要采取短期的應對措施,包括經濟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根本解決還是要建立化解產能過剩長效機制,所謂長效機制有兩個方面最重要的含義,一個是市場優勝劣汰的機制,第二個方面政府該做的要做到位。 中國經濟網:現在有種聲音認為,目前的產能過剩等問題是因為錯誤的產業政策導致的,你是否贊同這樣的觀點? 馮飛:關于產能過剩的問題,日本在70年代的時候,兩次石油危機以后,產能過剩問題非常突出,日本政府當時也采取了一系列政策,經歷了很長時間才逐步把這個問題解決。有一些國家沒有針對產能過剩問題采取一些專門的政策,這是一個市場機制的發育問題,市場機制自身就有調節、矯正的功能,如果這種功能能夠很有效地發揮出來,就會指導、引導投資者市場經濟調節下做出理性的判斷。 而從中國目前轉型這個時期來看,市場機制還不夠完善,一個方面由于政策這只手過長,有些政府不該管的管了,地方政府主導產業發展,主導經濟增長。另外一個方面就是市場機制自身,還需要制度上再進一步完善。比如標準問題,包括監管能力的接受問題。所以在這樣一個轉型時期,難以靠市場機制自身來化解產能過剩矛盾,短期有一定行政性手段是必要的,但目標不是一直依靠這樣短期的政策,而是要建立一個長效機制。所謂長效機制主要是通過經濟、法律這樣的手段,能夠用長效、常態的辦法來化解過剩問題,而不是靠一輪一輪行政性手段為主的方式。 大數據、3D打印應大力支持 中國經濟網:2009年國家確定了新能源、節能環保、電動汽車、新材料、新醫藥、生物育種和信息產業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現在這些產業的發展情況如何? 馮飛:這七大產業發展狀況總體上非常好,這七個領域的增長速度是快于整體的經濟增長速度,投資也是較快的增長,增加值率也高于傳統產業。 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當中是兩頭有政策激勵,一頭是供給側,對戰略新興型產業的一些關鍵核心技術予以政策支持。再一個就是在應用需求側,靠一些需求側的創新激勵政策,比如新能源汽車特管應用的指導意見。 中國經濟網:近些年來興起的"大數據"、"3D打印"等新概念是否會列入新興產業扶持計劃? 馮飛:如今大數據、云計算、互聯網、工業互聯網、3D打印等等一系列新技術層出不窮。從大數據產業發展的情況來看,最重要的問題是解決應用問題和商業模式問題,當然在供給側,就是在大數據產業發展當中,要解決信息共享,信息挖掘等問題,最重要的還是怎樣探索大數據的應用,使得行業能夠可持續發展。3D打印對傳統制造技術帶來顛覆,但從總體情況來看,全球規模不大,畢竟還有成本、材料問題,但是它是方向性的。像大數據、3D打印這些技術應該大力支持,支持3D打印最關鍵的還是要支持對3D打印核心技術的掌握。 除了關注大數據、3D打印這些重要的技術之外,還要關注非常具有戰略意義的話題,也就是正在熱議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甚至有人講是第三次工業革命,也有人講是第四次工業革命,比如德國出了一個德國工業4.0,那么它的內在含義是什么呢?我本人比較傾向于信息技術和制造技術的結合,使得制造業呈現出一個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發展的新特征,是新一輪工業革命最重要的特點,是信息網絡技術和制造技術的融合發展,也是長期所倡導的兩化深度融合,當然又賦予了新的時代含義。(中國經濟網記者王敬文) |
相關閱讀:
- [ 07-29]馮飛:謀劃海西科學發展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