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巴馬“前言不搭后語”:從前鴿派 現在鷹派
2014-09-12 15:55:18??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林晨 林晨 |
分享到:
|
采取長期軍事行動 2013年9月10日,發表全國講話時,奧巴馬稱自己曾要求國會“推遲投票表決是否對敘利亞政府軍動用武力一事”,因為他更傾向于外交途徑解決。奧巴馬不愿牽涉進一場復雜的內戰,稱“我們不愿通過武力解決他國內戰,尤其是在美國深陷伊拉克和阿富汗泥潭10年之后”。他曾說過一句很有名的話:“我用了4年半的時間努力結束戰爭,而不是發動戰爭”。 然而,一年之后的9月10日,奧巴馬發表的全國講話,實際上就是一份宣戰的講話。針對ISIS進行的軍事行動此前已進行了數周,但是奧巴馬此刻又擴大了軍事行動的范圍,正式宣布實施空襲戰,并增加對伊拉克和敘利亞地面作戰部隊的支援,協助他們對抗“伊斯蘭國”組織。 奧巴馬這次的發言是,“美國將領導廣泛聯盟擊退恐怖主義威脅”。他說:“我們的目標很明確:瓦解并徹底摧毀‘伊斯蘭國’組織”。 2013年時,奧巴馬曾說不會讓美國士兵踏上敘利亞領土,不會發起開放式行動,不會發動持久的空襲。但是,今年奧巴馬的說辭有所改變。雖然美國仍然不會向該地區派遣地面部隊,但是卻要開始對該地區展開長期的空襲行動。奧巴馬甚至沒有對這次的軍事行動設置時間期限。那位曾經說要讓美國遠離戰爭的總統,如今要讓這個國家陷入一場曠日持久的軍事行動。因為他說:“消除‘伊斯蘭國’這一毒瘤需要時間”。 美國的全球定位 或許,奧巴馬這兩次全國講話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他描述美國在全世界扮演的角色的不同方式。2013年時,奧巴馬主張放棄軍事行動,看起來十分不情愿卷入他國沖突,但又一再堅稱,美國無法容忍在敘利亞出現如此嚴重的人道主義災難。奧巴馬最后的結論是,美國不是“全球警察”。全世界都有不幸的事情發生,但是美國沒有能力將它們一一撥亂反正。 然而,在一年后的講話中,當奧巴馬決定要發起“干涉他國事務”的強硬計劃時,他沒有再去提美國影響力或是責任的“局限性”,而是要領導全球應對這一國際挑戰。 奧巴馬發言傳遞的信息顯而易見。一位在職6年的總統,一直被外界批評為謹小慎微,甚至有些軟弱,但現在他變得勇敢果斷。 |
相關閱讀:
- [ 09-12]宣戰系情非得已 奧巴馬“把美國帶離戰場”夢破
- [ 09-12]美國獲阿拉伯國家支持 筑對抗“伊斯蘭國”聯盟
- [ 09-12]IS武裝人員人數超3萬 美欲聯合中東國家共同打擊
- [ 09-12]奧巴馬授權空襲 敘利亞對外部干預發出警告
- [ 09-12]美國務卿克里訪中東 商討聯合打擊“伊斯蘭國”
- [ 09-12]伊拉克總理對美打擊“伊斯蘭國”戰略表示歡迎
- [ 09-11]評論稱美國反恐新瓶裝舊酒 奧巴馬已走投無路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