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絲綢之路中占有什么位置
■中國何以能推動絲路繁榮
■絲路繁榮的核心是什么
■絲路經濟帶的經略方向何在
一年前的9月上旬,習近平主席在訪問中亞四國、出席上海合作組織2013年峰會期間,第一次在國際社會公開提出建立“絲綢之路經濟帶”的設想。一個月后,在東盟訪問期間,習近平主席又提出了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構想。
這兩大戰略構想直接通過絲綢之路這個以和平和繁榮為內涵的歷史概念,從陸路和海陸充滿現實地將中國未來全球化發展有理有據地展現了出來。
中國在絲綢之路中占有什么位置
我們可以比較中國所在的東亞大陸的地理與其他幾個古代世界文明中心的情況。
上古時代“舊世界”(即亞、歐、非三大陸)最重要的人類早期文明起源地集中三個地區,即近東與東地中海沿岸,如尼羅河下游、伊拉克兩河流域的美索不達米亞、今巴基斯坦的古印度河中游及中國。
文明的發展,除了其內在自生動力以外,相互間的相互交流也是必不可少的條件之一。位于尼羅河下游的古埃及文明與兩河流域的古巴比倫文明相距較近,兩者自古便有一定的聯系。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化與西亞也相距不遠,古人可循海道往來于波斯灣與印度河口之間,考古發現證明古印度河文明與西亞古文明之間亦間有往來。
相形之下,作為東亞古文明的源起地中國遼河、黃河、長江流域,從陸路交通的條件看,北限大漠與草原,西南為青藏高原,在依靠人力、畜力的古代,交通條件實屬不便。
而從海洋交通條件看,我國東部雖然有漫長的海岸線,隔海相望有日本、琉球、呂宋諸島與南洋列島,但這些島嶼由于面積、宜農區域、資源與人口均十分有限,其社會經濟的體量與位處東亞大陸核心地帶的中國相差巨大,不足以支撐其獨立發展成有世界影響的文明起源中心。
這與環地中海的南歐、西亞與北非之間的關系相當不同。而跨越大洋前往遙遠西方的航行,在航海技術沒有發達起來的古代,也是極為艱難的。
這就是說,從中國前往世界其他文明中心,需要經過漫長的海路或陸路。這意味著以中國為代表的東亞文明從地理位置看,相對于其他三處文明中心而言,處于較為封閉的位置。因此, 從“絲綢之路”發展的基本條件講,中國所處的地理位置并非最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