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拉薩9月16日電(記者羅布次仁、璩靜、楊步月)在拉薩,有這樣一對援藏夫婦格外引人注目:拉薩市委副書記、第七批北京援藏領隊馬新明和西藏社科院當代西藏研究所副所長孫伶伶。 在對口援藏歷史上,這對夫妻創下了多個第一:第一對援藏夫妻、第一對博士、第一對北京大學校友、第一對海外訪問學者、第一對兩屆援藏干部。 4年前,他們離開繁華都市,毅然決然踏上援藏征程。4年來,他們視拉薩為第二故鄉,扎實工作、不斷進取,不辱使命、歷練人生,以實際行動造福當地人民,為當地發展盡綿薄之力。 因報效祖國、奉獻邊疆,他們的人生煥發異彩、夢想成真…… 展開尋夢的翅膀 拉薩,是一座美麗而幸福的高原城市,但3650米的海拔,讓很多人連到此一游都缺乏勇氣。 “我始終相信,只要能有勇氣來援藏的人,都有一些理想主義色彩,都有一種勇于擔當的奉獻精神。”馬新明說,援藏,其實也實現了他多年的夢想。 “我來自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是大山里走出的彝家孩子,家境貧寒,國家培養了我這么多年,我不能滿足于個人的舒適生活。到祖國和人民需要的地方,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 放牛、開荒、種地、伐木、打工……1972年生于云南麗江地區彝族山寨的馬新明,幼年時就經歷了超乎常人想象的生活磨礪。他永遠難忘:是親友省出買鹽的錢、承擔他家的活計,他才能在輟學后重返校園;他始終銘記,是希望工程的資助支持他完成大學學業;他不會忘記,體弱多病的雙親,為他耗盡了一生的心血;他更不會忘記,是組織的關懷和培養,讓他一步步歷練成長。 特殊的成長經歷始終激勵著馬新明,而來自愛人的支持更堅定了他開始尋夢之旅的決心。 “跟著他,哪怕去當乞丐我也愿意。”孫伶伶說。 從大學田徑隊中相知相愛,到人生道路上相濡以沫,馬新明的正直、無私、執著,讓孫伶伶倍感踏實,而孫伶伶的善良、知性、博愛,又讓馬新明尤為珍惜。 有夢想、有信念、有奮斗、有奉獻的人生,才是有意義的人生。 從中國政法大學畢業后十多年間,馬新明在宣傳思想文化領域勤奮工作的同時,拿下了北京大學雙碩士學位、中國社科院博士學位。他既是最年輕的后備干部之一,又是少數民族,是組織重點培養的對象。孫伶伶從北京大學法學院博士畢業后,曾赴日本、美國留學和訪學。在放棄令人羨慕、收入頗豐的涉外律師職業后,她又到中國社科院工作,逐步成長為國內日本研究領域的青年專家。 報效祖國、奉獻社會,成為這對夫婦共同的奮斗理想。相互鼓勵、相互支持,又使他們毅然同赴高原、建功立業。 2010年7月,時任北京市委宣傳部機關黨委副書記、基層處處處長的馬新明與孫伶伶主動請纓援藏,成為1994年中央開啟對口支援西藏工作以來第一對援藏的夫妻。馬新明先后擔任拉薩市副市長,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孫伶伶則任西藏社科院《西藏研究》編輯部副主任。2013年第六批任期屆滿,馬新明因為工作出色,得到自治區、拉薩市的挽留和組織的批準,被任命為拉薩市委副書記,兼任北京第七批援藏干部領隊、北京對口援藏指揮部總指揮,孫伶伶轉任西藏社科院當代西藏研究所副所長。 援藏之初,有親友奉勸他們,條件艱苦,援藏還須三思。還有同事勸說,夫妻援藏雖然彼此能有照應,但對一個家庭而言,意味著付出更多、犧牲更大。面對種種善意的挽留,馬新明的信念始終如一:“人生各有精彩。選擇不同的人生道路,很多時候是偶然,但只要朝著光明的方向行進,并為此堅守夢想,每一步都會鏗鏘有力。” |
相關閱讀:
- [ 09-16]有型青春,夢想無限——全新奧迪A3“型”動日
- [ 09-16]真情鑄就品質,夢想創造成績!
- [ 09-16]工行綜合金融服務 助推廈航“夢想”起飛
- [ 09-15]承德避暑山莊企業集團讓職工走進夢想殿堂
- [ 09-15]福安:計生金秋助學,點燃希望放飛夢想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