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拉薩9月16日電(記者羅布次仁、璩靜、楊步月)在拉薩,有這樣一對援藏夫婦格外引人注目:拉薩市委副書記、第七批北京援藏領隊馬新明和西藏社科院當代西藏研究所副所長孫伶伶。 在對口援藏歷史上,這對夫妻創下了多個第一:第一對援藏夫妻、第一對博士、第一對北京大學校友、第一對海外訪問學者、第一對兩屆援藏干部。 4年前,他們離開繁華都市,毅然決然踏上援藏征程。4年來,他們視拉薩為第二故鄉,扎實工作、不斷進取,不辱使命、歷練人生,以實際行動造福當地人民,為當地發展盡綿薄之力。 因報效祖國、奉獻邊疆,他們的人生煥發異彩、夢想成真…… 展開尋夢的翅膀 拉薩,是一座美麗而幸福的高原城市,但3650米的海拔,讓很多人連到此一游都缺乏勇氣。 “我始終相信,只要能有勇氣來援藏的人,都有一些理想主義色彩,都有一種勇于擔當的奉獻精神。”馬新明說,援藏,其實也實現了他多年的夢想。 “我來自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是大山里走出的彝家孩子,家境貧寒,國家培養了我這么多年,我不能滿足于個人的舒適生活。到祖國和人民需要的地方,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 放牛、開荒、種地、伐木、打工……1972年生于云南麗江地區彝族山寨的馬新明,幼年時就經歷了超乎常人想象的生活磨礪。他永遠難忘:是親友省出買鹽的錢、承擔他家的活計,他才能在輟學后重返校園;他始終銘記,是希望工程的資助支持他完成大學學業;他不會忘記,體弱多病的雙親,為他耗盡了一生的心血;他更不會忘記,是組織的關懷和培養,讓他一步步歷練成長。 特殊的成長經歷始終激勵著馬新明,而來自愛人的支持更堅定了他開始尋夢之旅的決心。 “跟著他,哪怕去當乞丐我也愿意。”孫伶伶說。 從大學田徑隊中相知相愛,到人生道路上相濡以沫,馬新明的正直、無私、執著,讓孫伶伶倍感踏實,而孫伶伶的善良、知性、博愛,又讓馬新明尤為珍惜。 有夢想、有信念、有奮斗、有奉獻的人生,才是有意義的人生。 從中國政法大學畢業后十多年間,馬新明在宣傳思想文化領域勤奮工作的同時,拿下了北京大學雙碩士學位、中國社科院博士學位。他既是最年輕的后備干部之一,又是少數民族,是組織重點培養的對象。孫伶伶從北京大學法學院博士畢業后,曾赴日本、美國留學和訪學。在放棄令人羨慕、收入頗豐的涉外律師職業后,她又到中國社科院工作,逐步成長為國內日本研究領域的青年專家。 報效祖國、奉獻社會,成為這對夫婦共同的奮斗理想。相互鼓勵、相互支持,又使他們毅然同赴高原、建功立業。 2010年7月,時任北京市委宣傳部機關黨委副書記、基層處處處長的馬新明與孫伶伶主動請纓援藏,成為1994年中央開啟對口支援西藏工作以來第一對援藏的夫妻。馬新明先后擔任拉薩市副市長,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孫伶伶則任西藏社科院《西藏研究》編輯部副主任。2013年第六批任期屆滿,馬新明因為工作出色,得到自治區、拉薩市的挽留和組織的批準,被任命為拉薩市委副書記,兼任北京第七批援藏干部領隊、北京對口援藏指揮部總指揮,孫伶伶轉任西藏社科院當代西藏研究所副所長。 援藏之初,有親友奉勸他們,條件艱苦,援藏還須三思。還有同事勸說,夫妻援藏雖然彼此能有照應,但對一個家庭而言,意味著付出更多、犧牲更大。面對種種善意的挽留,馬新明的信念始終如一:“人生各有精彩。選擇不同的人生道路,很多時候是偶然,但只要朝著光明的方向行進,并為此堅守夢想,每一步都會鏗鏘有力。” 履實追夢的步伐 對援藏干部來說,深入高原,只是第一步。追夢的人,注定要走得更高更遠。 追夢,要有持之以恒的耐心和信心、百折不撓的意志和毅力—— 進藏4年間,馬新明先后分管過拉薩市的交通、安居工程、鐵路、旅游、文化衛生、新聞出版、科技、教育、民政、環保等20多項工作。 為讓農牧民搬進安居房,馬新明在海拔4000多米的草原上奔波,從設計、備料、施工到驗收都親力親為,一年間完成1.2萬余戶安居工程建設、56個建制村村容村貌整治。為使個體中巴車平穩退市,馬新明與司乘人員挨個談話,傾聽他們的訴求、打消他們的顧慮,很快簽訂了協議。新公交上線后,他又每天乘車了解乘客反映,對發現的問題即整即改,實現了平穩過渡。 只有鍥而不舍、腳踏實地,才能朝著實現夢想的方向行進。 為給拉薩爭取到藏語和旅游文化電視頻道,他一次次跑北京,一個個司局敲門,陳述拉薩增頻的意義,終使頻道順利開播;為使大型史詩音樂劇《文成公主》在國家大劇院首演,馬新明帶隊在北京籌備演出,一個多月沒有回家,與演職人員同吃同住,事無巨細親自抓,使演出大獲成功。 追夢,要有義不容辭的責任與擔當、不計得失的氣魄與胸懷—— 海拔5000多米的當雄縣納木錯鄉發生鼠疫,他火速奔赴現場,連夜組織救援;墨竹工卡縣發生山體滑坡,他堅守崗位,兩天兩夜未合眼;尼木縣某小學師生集體發燒,他與醫護人員整宿未眠,共同搶救和安撫……在急難險重中,馬新明總會第一時間到達現場,從不退縮推卸責任。 20年來,對口援藏的領域在拓寬,內涵在豐富,質量在提升。援藏工作重點轉向基層、向農牧民傾斜。 重民心、重民意、重民情——這是馬新明始終堅持的北京援藏工作中心。拉薩群眾文體中心、德吉羅布兒童樂園、拉薩北京實驗中學、拉薩農業設施建設、牦牛博物館……一個個填空白、打基礎、利長遠、惠民生的援藏項目背后,是馬新明等北京援藏干部們熬過的無數個不眠之夜,常年連軸轉、超負荷的工作。 “他要求當日事當日畢,經常凌晨3點多還要給他送文件。”馬新明身邊工作人員說。 為了信仰和理想而忘我工作,苦辣酸甜只有自己知道。馬新明、孫伶伶原本都是長跑健將,身體素質很好。來到拉薩后,由于高寒缺氧,夫妻二人出現失眠、記憶力差等癥狀。馬新明深受痛風、滑膜炎困擾,嚴重時只能拄拐杖開會、下鄉。而孫伶伶不僅嚴重脫發,還患上潰瘍性結腸炎,需要長期服藥治療。 對女性來說,援藏之路更為不易。孫伶伶在做好編輯工作同時,利用科研優勢積極開展西藏經濟社會發展調研,先后完成國家社科基金課題2項、個人主持課題3項,參與國家級及有關部門委托課題9項,發表及結項成果近百萬字、國內外核心期刊學術論文10篇。不僅如此,她還在做課題的過程中注重當地團隊培養,帶動了一批年輕科研人才的成長。 “援藏,讓我們體驗著多彩的生活經歷,每天與樸實善良的人們朝夕相處,為拉薩實現跨越式發展,忙碌和付出都是一種充實和快樂。睡眠不好、記憶下降、頭發日減,與在藏工作幾十年的當地干部所付出的相比,又算得了什么?”馬新明在發表的一篇文章中寫道。 匯聚圓夢的激情 “女兒旦增白云在學校的漢字聽寫大賽獲了獎。”堆龍德慶縣東嘎鎮困難戶其美的消息,讓上門探望的馬新明、孫伶伶十分高興。 其美是馬新明夫婦二人在拉薩結交的眾多“親戚”之一。逢年過節,他們會到其美家坐坐,送上生活必需品,遇到孩子升學掏學費、家人生病出醫藥費、房屋漏雨安排人修補,竭盡全力為他們分憂解難。 作為北京援藏干部領隊,馬新明要求援藏干部們把民族團結放在首位,組織大家每周學習藏語、藏歌、藏舞,自己和孫伶伶帶頭學、帶頭講,在援藏干部中形成了濃厚的學習氛圍。 “天下沒有遠方,人間都是故鄉,有愛就是天堂。”《文成公主》劇中的歌詞正好契合馬新明夫婦的心境。援藏的過程,是一段播撒民族團結與友誼之旅。只有從政治上、思想上、行動上、感情上融入當地,援藏干部才能完成好中央交付的各項任務。 “扎扎實實干事,踏踏實實做人,他們夫婦是援藏干部的榜樣。” “林周縣阿布村、堆龍德慶縣東嘎村、尼木縣尚日村,這些馬書記的聯系點,再忙再累,他每季度都會過去一兩次。他和孫老師省吃儉用、生活簡單,可對別人總是慷慨大方,每次去幫扶對象家里,都自己出錢,送上慰問金。” “馬書記一點兒架子都沒有,特別平易近人、謙虛低調。” “他和孫老師經常在家里組織大家包餃子、看球賽、喝喝茶、聊聊天,聽大家說說心里話。” “他們有一種大愛精神,能跟他們夫婦做朋友,是一輩子的幸福。” …… 這些話語,都是當地同事、朋友們對他們夫妻的評價。馬新明常說:“是這個時代給了我們圓夢的機會,是黨委政府給了我們干事創業的平臺,是干部群眾給了我們太多的鼓勵與支持。” 治國必治邊,治邊先穩藏。全國援藏,是中央的重要戰略決策,是西藏過去、現在和未來跨越發展的一個重要支點。 祖國的需要、人民的福祉,是馬新明、孫伶伶夫婦前行的方向。志存高遠的家國情懷,不僅為他們的人生與事業鋪設了堅定基石,更激勵了更多追夢人來到高原成就事業、實現夢想。 “沒有在西藏工作的經歷,很難理解民族團結的重要性,也很難體悟到維護西藏發展穩定對國家的戰略意義,更難感受到國家與個人命運如此息息相關。”馬新明說。 馬新明、孫伶伶對西藏懷著深深的感情,用他們自己的話說,“西藏已經成為我們生命中難以割舍的記憶。我們熱愛拉薩,我們能在這里為需要的人們付出自己的所有,發揮人生價值,感到此生沒有虛度。” 建功立業的舞臺空前廣闊,夢想成真的前景更加光明…… |
相關閱讀:
- [ 09-16]有型青春,夢想無限——全新奧迪A3“型”動日
- [ 09-16]真情鑄就品質,夢想創造成績!
- [ 09-16]工行綜合金融服務 助推廈航“夢想”起飛
- [ 09-15]承德避暑山莊企業集團讓職工走進夢想殿堂
- [ 09-15]福安:計生金秋助學,點燃希望放飛夢想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