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新常態:你我生活如何改變? ——“新常態·新亮點”系列報道之一 新華網北京9月17日電(記者 邱小敏 廖佳)一個新的名詞正為越來越多人所熟悉——“新常態”。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變化的不只是政策導向、產業布局和官員心態,還有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 物價:吃飯實惠了 日常消費仍需量入為出 進入2014年,即便面臨較大的經濟下行壓力,中央財政用于民生領域的支出卻不減反增,小微企業稅收減免,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教育醫療及社保改革等領域的投入均取得重要進展。 此外,受惠于始終維持在2.5%增幅以下的穩定低位物價水平,餐飲購物、休閑旅游、電影戲劇、書籍閱讀……老百姓可消費,能消費的選擇更多了,頻次也更密了。 然而,隨之而來的,新的煩惱也產生了。 近日,新婚不久的小李夫婦發現,每月的工資似乎總不太夠用,開銷總在增加,可單個看起來,電信資費,銀行收費,醫療費用……不都在下調嗎,這又是為什么呢? 仔細分析一下,不難發現,智能手機、互聯網電視、高清盒子、智能手環……如今眼花繚亂的電子產品更新換代是越來越頻繁了,原本單一的寬帶上網費之外又增加了手機上網費;社區垃圾分類處理了,衛生費卻也上調了;買了房的供房還貸壓力大,沒買房的房租年年上漲…… 從以投資為主導的經濟模式轉向擴大消費的發展戰略,鼓勵消費,促進民生,但當消費支出更多了的時候,這樣一個新常態,你我適應了嗎? 低通脹運行態勢下,是否就能高枕無憂了? 專家指出,展望未來,資源產品價格改革、人口結構變化帶來的勞動力價格上漲、鮮菜價格的“大年”特征和豬周期調整到位,這些或許都將是推高物價漲幅的隱憂。 在堅定“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的方針指引下,新常態還將有更多的挑戰需要應對。 就業:創業顯井噴 傳統行業就業需求萎縮 經濟增速放緩了,就業會不會受到影響?經濟結構調整了,工人會不會丟掉“飯碗”?大規模刺激政策取消了,失業率會不會上升? 7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要著力保障改善民生,繼續完善就業創業扶持政策。” 事實上,隨著簡政放權、定向調控、相關產業財稅扶持政策等多項改革舉措的步步落子,創業環境前所未有的寬松。 江蘇省靖江市,三艾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剛剛起步的互聯網企業。在相關產業和財政政策的扶持下,該企業享受到了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的福利,年節約成本41016元。同時還吸納100多名大學生就業。 新常態下,以創業帶動就業漸成“新風景”。數據顯示,全國新登記企業迎來井噴式增長,今年上半年全國新登記企業168萬戶,同比增長57%。其中新登記私營企業158萬戶,從業人員達1009萬人,同比增長43%。 9月9日,李克強總理在與出席2014夏季達沃斯論壇的企業家代表對話交流時透露,截至8月份,今年城鎮新增就業已經接近1000萬,接近全年目標。 不過應該看到,靚麗數字背后,仍然存在就業結構性矛盾,傳統的低端的崗位用人需求萎縮,而與新技術新科技聯系緊密的行業,人才卻滿足不了崗位需求的增長。 今年6月,國務院召開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加快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人才,正是意在為推動經濟發展和保持比較充分就業提供支撐。 收入:城鄉差距漸縮小 百姓理財更趨多元 收入是民生之源。百姓對于經濟好壞最直觀的感受,莫過于收入的增減。 2014年上半年的經濟“成績單”顯示,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8.3%,超過GDP增速;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實際增長快于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個百分點,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倍差縮小。 但在經濟格局轉型變化的背景下,不同行業的民眾也出現了冷暖兩知的情況。 一方面,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飛速發展,為越來越多的人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就業渠道和更具吸引力的薪酬。 而另一方面,隨著經濟結構的調整,鋼鐵、船舶、煤炭等產能過剩行業舉步維艱,許多企業出現減發、欠發、緩發工資的現象,一部分人收入受到影響。 與此同時,伴隨著互聯網金融的崛起,老百姓投資理財的門檻大幅降低,渠道愈加多元化,“動動手指”就可以讓“錢袋子”實現保值增值。 種種變化,源于以“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為目標的一系列政策指引。 8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央管理企業負責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更是直接向央企高管動輒數十萬、上百萬的年薪“動刀”。 “深化收入分配體制改革,努力縮小收入差距”,新一屆領導集體在執政伊始就已明確的目標,正逐步走向現實。 樓市:樓還是那些樓 市已不是那個市 “北漂”的小王最近在微信上很活躍,也很困惑,“我馬上納稅滿五年了,有資格了,你覺得我現在該出手買房嗎?” 小王困惑的背景,正是近日出爐的7月70個大中城市房價數據,其中多達64個城市環比出現下降。而與之對應的是,據媒體報道,目前已有超過3/4的限購城市在一定程度上松綁了限購政策,部分城市放寬了落戶政策,甚至對購房進行稅費補貼。 一邊是價格出現松動,一邊是一些地方躍躍欲試醞釀“救市”。 買還是不買?這個在過去十年困擾了千百萬個家庭的問題,屢屢得到印證的買者恒賺沒買者沮喪的“鐵律”,在當下似乎又到了一個可能需要再次驗證的十字路口。 有房的人尤其是有多套房的人期望價格能夠永遠漲下去,至少不能跌破購買價;沒房的人祈禱房價趕緊跳水,回歸到當初錯過的那個時機。 “預期”的迷茫,讓市場各方都在急切的關注和搜尋“政策的信號”。 然而,新一屆政府上任一年多以來,卻甚少就樓市調控進行明確表態。相對應的是關于保障房建設、棚戶區改造的投入持續加碼,毫不放松。 當樓市的“樓”仍然還在伴隨著供需平衡的波動不斷的建造,樓市的“市”卻已在悄然發生改變。 從1998年起推行住房商品化改革至今不過十余年,中國房地產市場所存在的區域差異性、供求平衡的波動性、自住與投資需求的復雜性決定了樓市的發展很難用一個簡單的框架進行約束整治。 如何才能告別暴漲暴跌,避免硬著陸,切實防范房地產金融風險,消除過于依賴土地財政的不良隱患? “政府的歸政府,市場的歸市場”,分類調控,保障房“托底”。決策層開出了新時期的藥方。 |
相關閱讀:
- [ 09-16]餿水油風波影響 臺灣“經濟部”估損50億元
- [ 09-12]江宜樺今提七大項目說明施政重點 欲拼經濟藍海
- [ 09-11]高端養老院在廈門開張 兩岸合作掘金“銀發經濟”
- [ 09-02]“臺獨”分子自欺欺人 “經濟臺獨”太過沉重
- [ 08-29]李毅中:兩岸三地經濟應加大相互開放程度
- [ 08-28]李毅中:兩岸三地經濟應加大相互開放程度
- [ 08-27]蔡英文上任后首辦“公民經濟會議” 聚焦中小企業
- [ 08-22]經濟“臺獨”幽靈在臺灣徘徊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