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書店接二連三倒閉的新聞去年以來不絕于耳,但到了今年,形勢有所改觀,實體書店像打不死的小強一樣,遍地開花,又有回暖的跡象。 例證一是新店不斷。去年年底在深圳開業的首家西西弗書店,今年夏天7月中在萬象城又開第二家,這個20多年前僅有20平方米偏安貴州遵義的一家小書店,從貴陽到山城重慶再到特區深圳,擴展的腳步讓人吃驚。它在深圳鬧出的動靜也不小,辦講座、搞作家簽售會,新店里有專門給7到12歲的小讀者劃定的專區,設置的專座,非常貼心。在深圳,西西弗已經躍升為繼中心書城后本地小讀者心目第二喜愛的新書店。這算是民營書店的擴張。 9月5日,深圳首家高校書吧麒麟書吧進駐南科大。這是南山區西麗大學城片區、南科大內的唯一的書店,也是深圳出版發行集團與政府合作啟動的“一街一書吧”五年書吧計劃的探索。未來5年內,在全市53個街道里,每個街道都至少擁有一家高品質書吧。在購書被網絡包攬的時代,實體書店攻城略地,向街道進發駐扎,直接到居民的家門口開店,這算是政府參與的書店擴張。 麒麟書吧作為深圳首家高校書吧,是瞄準打造“高校書店旗艦店”的目標,標桿很高,對高校學子來說,等于在教室圖書館以外又多了一個文化空間,這是好事。值得多說幾句。大學和書店有許多不解之緣,有人說,你如果想了解一個學校的層次和趣味,不需要聽匯報,看它的各項數據和排名,也別光惦記他的樓有多大,多高,校門有多威風,每年出產論文多少,又有多少經費在手,只需要看看它的書店的品位,就知道八九不離十了。例如風入松和北大,雖然風入松書店只辦了6年,在三年前的夏天就倒閉了,但它作為京城民營圖書零售業“四大天王”之一,讓不少北大學子受惠,也成了北大的一處著名的文化盛地,名聲并沒有因為它的退場而縮減。 萬圣書園早期位于中國人民大學附近。1994年遷址到北大東門外由此打通了與北大、清華的血脈,一度被譽為海內外學子的精神家園。兩年前,萬圣書園再次搬家,從舊址到新址不足200步的距離,卻吸引了不少搬家的志愿者,當中有很多北大、清華、中央財經大學的學生,從博士到碩士到本科不等,也有高中生。由此可以看出一個書店對一個地區、一個學校、一個人所施的恩惠。 9月15日,上海北外灘浦江口岸輪渡碼頭一間大型以人物主題為特色的書店JIC BOOSTORE開業,欲成為黃浦江文化的新地標。 這個書店最引人注目的不是有理想有文化情懷的文化人投資的,而是由總資產過千億的大型投資機構中國建銀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投資的。一個搞金融投資的大公司投資書店,這個業態新軍給出的信號很豐富:實體書店在賣書不賺錢的情況下,為什么還有投資界的大佬濃墨重彩,他們相中書店的什么功能?書店到底可以承載什么樣的理想?這些話題重新被關注。有人覺得公益型營銷已經成了實體書店重生的一條新路。不過,業剛開,路才走,且多觀察,慢斷言。可以肯定的是有新鮮資本進入,對書店業態的發展無疑有良好的促進功能。 例證二是已有的實體書店不斷轉身拓展生存空間,也可以算是老樹發新芽。最著名的就是北京著名的三聯書店在今年4月18日世界讀書日掛牌開業,讓京城多了深夜書房,讓夜行者多了一處精神休憩的場所。 開業已八年深圳的24小時書店是全國首家吃螃蟹的,早就成了城中一道景觀,它也在不斷拓展新的經營模式,讓真人圖書館扎了根。 對讀者來說,越來越多分工精細,分類明確,有態度、有深度、有溫度的實體書店的出現,會讓他們的選擇更多,自如、多元,與書的接觸和相遇也更加便捷有趣。但這并不意味著書店在多元化和越來越講究格調、裝潢和氣氛之余,能舍棄書這個根本,反而要努力避開電子商家網絡售書的價格和便捷優勢,在圖書的種類、陳設、推廣等活動上多下功夫,得煉就獨家本領,提供網絡購買無法實現的讀者需求,從網絡購書的虎口中搶奪自己的顧客和生意,這樣才能找到生存根本。無論如何,書永遠是書店的主角和根本,切不可南轅北轍、舍本逐末。●楊青 |
相關閱讀:
- [ 06-16]廈門一實體書店堅持營業22年 為顧客不賺錢也會開下去
- [ 06-16]廈門一實體書店堅持營業22年 為顧客不賺錢也會開下去
- [ 04-24]電子圖書搶占市場 實體書店面臨危機
- [ 04-24]電子圖書搶占市場 實體書店面臨危機
- [ 04-23]評論:實體書店還有春天嗎?
- [ 04-23]實體書店紛紛倒閉 專家吁立法扭轉全民閱讀率下降
- [ 04-23]廈門未來可能就一家書店 實體書店萎縮無可避免
- [ 04-23]廈門未來可能就一家書店 實體書店萎縮無可避免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