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整格局已形成 穩中有降是趨勢 房價回落有利市場消化庫存 國家統計局日前公布的數據顯示,房價回落態勢明顯。市場人士普遍認為樓市調整格局已經形成。近來多地根據市場變化取消了樓市“限購令”,對此,專家指出,取消限購意味著市場機制的恢復,樓市庫存有望進一步消化。 8月樓市價格整體疲軟 房地產市場今年以來一改以往“高歌猛進”的發展勢頭,國家統計局最近公布的《2014年8月份70個大中城市住宅銷售價格變動情況》報告顯示:絕大部分城市房價環比出現下降,其中部分城市降幅有所收窄,大部分城市房價與去年同期相比仍有小幅上漲;在二手住宅價格環比下降的67個城市中,25個城市降幅比上月收窄,比7月份增加了22個;新建商品住宅價格環比下降的68個城市中,21個城市降幅比上月收窄,比7月份增加了13個。 分析人士指出,住房價格下跌城市個數在增加,整體跌幅也在擴大。如果說二季度是樓市局部性調整的話,三季度就是全面性調整,8月份樓市價格走勢依然疲軟,呈現出“量漲價跌”的勢頭,調整趨勢明顯。 “從供給面來看,最近一段時間投資增速明顯放緩,但保障性住房建設較快,房屋供給結構出現了積極變化;從需求面來看,投資、投機性需求明顯萎縮,自住、改善等剛性需求觀注度增加。最為重要的是,無論是消費者、投資者還是開發商,市場各方對房價的預期都已經有所改變,這些都是當前樓市疲軟態勢形成的內在原因。”天津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叢屹對本報記者表示。 取消限購恢復市場機能 近幾個月來,隨著房地產市場的調整,已實施3年多的樓市“限購令”正在多地以各種形式退出歷史舞臺。統計表明,目前全國46個限購城市中,僅剩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南京、珠海、三亞7個城市尚未取消限購。 “不難發現,限購政策本身是針對房地產市場需求過旺設置的。在特殊時期,這種‘一刀切’的做法難免誤傷剛需,但該政策的本意還是要控制投機性需求。現在,樓市雙向調整明顯,拿開“限購令”這只干預之手成為大勢所趨,也是市場機能恢復的一個必然結果。”房地產專家、原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發展室主任易憲容對本報記者直言。 叢屹認為,取消限購不僅是市場機能恢復的結果,而且是市場機能進一步完善的前提。“房屋通常具有居住和投資雙重功能屬性,我國房地產市場的問題恰恰是這兩大功能錯位造成的,即投資需求擠壓了居住需求。限購則是對投資需求的直接抑制,意在保護自住需求,這類政策注定是臨時性的。當市場隨著供給面的改善回歸理性,限購政策也就無疾而終了。一方面,限購取消,全面干預減少;另一方面,地產業也更加注重產品質量,努力迎合不同人的實際需求,這樣就為市場機制發揮更大作用營造了良好環境。”叢屹說。 未來仍會繼續向下調整 限購政策取消,價格持續疲軟的中國樓市將何去何從?浙江工業大學經貿學院院長虞曉芬認為,解除限購有利于恢復市場信心,也有利于激發市場的成交量,從而避免樓市硬著陸。但隨著房地產市場日趨成熟,一個漫長、持續的調整格局將不會因限購政策的取消而改變。 專家指出,長期來看,“穩中有降”仍將是大勢所趨。“投資者、投機者已經意識到炒房的風險;開發商意識到了房地產不再是暴利行業,只有滿足消費者居住需求才能生存;銀行等金融機構也隨著我國整體經濟結構的調整,將資金的便利之門敞向新興產業。因此,無論限購是否取消,房價暴漲暴跌的時代都已成為過去。雖然不同區域樓市會有一定程度的分化,但整體房價逐漸回穩是大概率事件。”叢屹表示。 市場人士普遍認為,未來房價的下行將引來真正的消費型購買者進入,從而有力地消化房地產市場的庫存,房價也將進一步回歸理性。 “沒有一個住房投機者敢冒接樓市泡沫最后一棒的風險。從這個意義上說,地方政府松綁限購,看上去是想救樓市,實際上會使更多的投資者遠離這個市場,從而加速樓市向下調整。這將使住房市場的性質發生根本轉變,也使得住房消費者進入市場的機會逐漸顯現。”易憲容分析。(記者王俊嶺)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
相關閱讀:
- [ 09-19]一手房價8月份廈門環比上漲 福泉兩市已連跌4個月
- [ 08-19]64城房價下降北上廣深齊跌 廈門漲幅居全國首位
- [ 08-18]福州一手房和二手房價持續下滑 創3年來最大跌幅
- [ 07-03]榕百億助力棚改舊改 新建保障房地處核心還望江
- [ 07-02]福州上半年房價下跌211元/㎡ 跌幅創33個月新高
- [ 05-19]4月70城房價總體平穩漲幅收窄 新房價格廈門漲幅最高福州持平
- [ 03-13]去年房價最火十大城市福廈上榜 福州地價超房價
- [ 02-27]福建去年房價漲幅較高 廈門上漲速度超過GDP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