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直氣壯地研究“中國模式”
2014-09-22 11:24:30??來源: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陳瑋 李艷 |
分享到:
|
《中國超越:一個“文明型國家”的光榮與夢想》是張維為教授走訪百國后,圍繞“中國模式”所作思考和研究的第三部著作,它與《中國觸動》《中國震撼》一起構成了張維為的“中國模式研究三部曲”,反映了作者對“中國模式”不斷深化的認識過程。 張維為是“中國模式”的堅定支持者,這些年來一直從事有關“中國模式”的研究。在他看來,“中國模式”在狹義的層面,指的是中國自己的一套做法、經驗和思路;在廣義的層面,則是這套做法、經驗和思路及其背后的制度安排和思想理念,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模式”指的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中國超越》這本書中,作者就此展開了較為系統的理論敘述。社會科學本質上是一個用來解釋社會現象的邏輯體系,解釋的現象越重要,理論的影響就越大。從《中國觸動》到《中國震撼》,再到《中國超越》,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張維為對“中國模式”的解釋漸成體系,產生了越來越大的影響。就《中國超越》而言,我以為張維為在三個方面的努力具有重要價值。 一是提出了“中國模式”是對西方模式特別是對美國模式的超越的觀點。作者指出,在經濟總量、百姓資產、社會保障、科技創新、制度安排和思想理念等領域,中國在不少方面已經超越了美國,在許多方面不久將超越美國,在一些方面,通過不懈的努力最終也有可能超越美國。對于不少人來說,超越西方特別是超越美國是不可思議的事情,但作者通過比較分析有力地說明了這一點。比如,書中用“板塊解讀法”“購買力平價”“家庭凈資產”等方法很好地解釋了中國在經濟總量、百姓資產上對西方的超越。尤其在“家庭凈資產”方面,不僅進行了中美兩國在家庭資產總額上的比較,還進行了家庭凈資產平均以及中位家庭凈資產比較,因此有較強的說服力。書中在論述這些超越和質疑西方話語對中國的詬病時,都是從事實出發而不是訴諸情感的,引用了大量的國內外權威數據來說明觀點,這符合社會科學研究的基本要求。值得肯定的是,在論述“中國模式”對西方模式的超越時,作者并沒有陷入那種自我陶醉式的心態。他很清楚,全球工業化和現代化的進程是從西方國家開始的,近現代科學技術的發明和進步也主要是由西方國家完成的,西方國家的現代化程度現在仍然大大地高于我們,這是需要我們繼續追趕的。 二是論述了中國的制度建設為什么超越了西方。作者認為,一個現代國家的制度安排,關鍵是要確保政治、社會和資本三種力量達到一種有利于絕大多數人利益的平衡。書中展開了中美兩國三種力量關系的比較分析。美國模式中,目前這三種力量之間嚴重失衡,資本力量獨大,“三權分立”的分權制度已被資本力量所駕馭,“錢主”很大程度上左右著“民主”。2010年美國聯邦最高法院裁決公司和團體支持競選的捐款不設上限,2014年又裁決個人競選捐款也不設上限,如此下去,美國這三種力量結構性失衡的情況還會加劇。而在中國,這三種力量處于一種平衡的狀態,政治力量代表著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資本力量總體上是受制于政治力量和社會力量的。因此,盡管“中國模式”還在完善之中,但確實有利于多數人利益的實現,中國夢的前景比美國夢更光明。作者還從理論上將中國的制度安排概括為“一國四方”,即中國是一個“文明型國家”,有四個方面的制度安排:在政黨制度方面,中國是一個“國家型政黨”,代表了整個國家和民族的整體利益;在民主制度方面,中國的最大特點是“協商民主”,包括在決策領域實行的“新型民主集中制”;在組織制度方面,中國實行的是“選賢任能”;在經濟制度方面,中國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些制度安排均包含了中華文明的基因、社會主義的因素和西方文化元素,三者有機結合形成的新制度推動了中國的崛起。當然,書中所說的制度超越是就三種力量關系的比較而言的,它并不意味著我們不需要學習借鑒西方的一些制度安排,也不意味著在制度建設上我們已經全面超越西方國家。 |
相關閱讀:
- [ 09-22]韓媒拍中國沙排美女尷尬事 稱不潔腋下令人驚
- [ 09-22]英學者:中國人誤解蘇格蘭公投 與香港非一回事
- [ 09-22]廈服務外包產業園全面啟動 造中國服務外包典范
- [ 09-22]創業、創新: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