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直氣壯地研究“中國模式”
2014-09-22 11:24:30??來源: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陳瑋 李艷 |
分享到:
|
三是著手建立中國自己的話語體系。作為現代化進程中的后起國家,我們在全球化競爭中最薄弱的一個環節恐怕是缺乏話語權的問題了。沒有話語是無法真正崛起的,因為沒有自己的話語,即便是自己做對的事情,也會被看成是錯的。書中用了很大的篇幅從四個方面質疑西方話語,并論述了中國話語超越的問題,提出了一些很有價值的話語和概念,比如“良政還是劣政”范式應該代替西方主張的“民主還是專制”范式;治國要把“民心”和“民意”結合起來,并確保“民心”治國的主導地位;“選拔+(某種形式的)選舉”高于西方的大眾民主模式等等。作者在建構中國話語時是花了大工夫的,不少論述有很強的針對性和論辯性,也很有說服力。中國的現代化實踐早已超出了西方話語的詮釋能力,我們切不可被西方話語所忽悠。對此,書中提醒到:“我們有些人只會在西方話語中打轉轉,在‘歷史終結論’的邏輯下討論中國,所以他們解讀中國的發展永遠是從所謂的‘極權模式’走向‘威權模式’,從‘威權模式’走向西方‘民主化’模式,但實踐證明這種邏輯是不靠譜的,它只會導致對中國未來一個接一個的誤判。”中國的話語必須建立在自己的理念和實踐基礎上,書中關于中國話語的構建都是緊緊圍繞中國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解決各種問題的實踐展開的,這是正確的方法。最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并沒有簡單地全盤否定西方話語,而是試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建立一套可以與西方世界溝通的話語體系,它不僅能用來說明“中國模式”,也可以用來質疑西方模式和討論世界問題。我很高興地看到,有的西方媒體和學者不時引用作者的一套話語來分析中國和西方的各種問題,作者也在與西方學者的切磋和論辯中不斷完善他關于中國話語體系的建構。當然,從根本上動搖西方話語對中國的敘述,建立一套基于本土的、國際化的話語敘述,并以中國人的眼光,用中國人的話語對西方和世界事務進行剖析和評判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本書的研究開了個好頭。 《中國超越》告訴我們,“中國模式”有自己的邏輯,有重要的意義,理直氣壯地研究“中國模式”有助于我們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進一步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 |
相關閱讀:
- [ 09-22]韓媒拍中國沙排美女尷尬事 稱不潔腋下令人驚
- [ 09-22]英學者:中國人誤解蘇格蘭公投 與香港非一回事
- [ 09-22]廈服務外包產業園全面啟動 造中國服務外包典范
- [ 09-22]創業、創新: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