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堅強基石
2014-09-22 12:55:53? ?來源:光明網-理論頻道 責任編輯:陳瑋 陳瑜輝 |
分享到:
|
今天的中國已經不是積貧積弱的時代,隨著綜合國力的增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國人的文化自信心也正在回歸。如果說我們可能一度迷失在西方制造的“現代化”的夢幻中,今天的中國人和世界各國一樣也在反思現代性,警惕西方式現代化所帶來的矛盾和問題。習近平同志強調“要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要處理好繼承和創造性發展的關系,重點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尤其是在世界文化比較的坐標下,審視本民族的歷史和文化傳統,“我們不僅要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還要睜眼看世界,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歷史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從中獲得啟發,為我所用。”他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講話中指出:文明是多彩的,人類文明因多樣才有交流互鑒的價值;文明是平等的,人類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鑒的前提;文明是包容的,人類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鑒的動力。充分表達了崛起的中國構建和諧世界、開放共榮的寬闊胸懷,和平發展、和諧相處、和衷共濟,一年來的穿梭外交,更是以實際行動表明中國的發展是世界的福音。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不僅確立了市場經濟的主體地位,更提出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高到當代人類文明的一部分。表面上看是將沿襲十年的社會管理修改為國家治理,從管理到治理,雖是一字之差,實質上卻是差之千里。管理大體是沿襲農業文明時代自上而下的社會運轉方式,管理的主體是國家;治理則要求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主體除政府外,還要有社會和市場的合力。也就是應對現代社會的發展要求,我們無需照搬西方的政治法律體系,而是在中國文化的深厚傳統基礎上,參照西方的現代社會運行機制,根植于中國現實社會發展的需要,建構全新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提升治理能力,從而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成為當代人類文明的一種新模式,也許是更具活力和前途的社會運行和可持續發展形式。習近平同志說:“中華民族是具有非凡創造力的民族,我們創造了偉大的中華文明,我們也能夠繼續拓展和走好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全國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堅定不移沿著正確的中國道路奮勇前進。”有了這三個自信,站在五千年優秀文化的堅實基礎上,放眼全球化時代的世界潮流,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一定能夠實現。 |
相關閱讀:
- [ 09-21]新華社評論員:推進協商民主 共創復興偉業
- [ 09-21]習近平中亞南亞之行:復興絲綢之路 共建和諧周邊
- [ 09-20]復興絲綢之路 共建和諧周邊——外交部長王毅談習近平主席出席上海合作組織杜尚別峰會并訪問塔吉克斯坦、馬爾代夫、斯里蘭卡、印度
- [ 09-20]中方談習近平出訪成果:復興絲綢之路 共建和諧周邊
- [ 09-20]立足“雙起點” 復興“萬里茶道”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