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改革進深水區 既得利益已成最大阻力和風險
2014-09-23 07:44:06? ?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陳瑋 李艷 |
分享到:
|
●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中對目前中國形勢的判斷,基本上可以歸納為兩句話:中國發展進入新階段;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如果說1978年開始的改革開放是第一次改革的話,那么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的全面深化改革可以稱之為第二次改革。 ●盡管這次三中全會決定說,未來我們要以經濟改革為牽引,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但是,經濟改革目標的實現,主要障礙都不在于經濟領域,而在于政府,根本是政治行政領域改革,這是當前深化改革的關鍵問題。公共治理變革的重要性日益凸顯,這其中黨政機構和政府又處在公共治理變革的核心地位。 ●改革最大的困難就是和既得利益作戰,危險還沒有過去,是我們戰勝既得利益,還是既得利益最后吞噬我們,現在還難以下定論。所以二次改革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能不能有效地遏制、戰勝既得利益。 2014年的中國處于一個新的歷史節點上。作為新一輪改革的元年,多項改革措施正在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的部署穩步推進,但是今天的改革與30多年前的改革相比難度更大,要求更高,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當前中國進入改革攻堅期和深水區,必須重構政府和市場關系,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上的決定性作用;全力保障民生,維護社會的公平和正義;創新社會治理,釋放社會活力;用法律構建制度籠子,用制度管人管權管事;加大政府自身改革力度,以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中國進入第二次改革新階段 《經濟參考報》:國內外的普遍共識是,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將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又向前大大推進了一步,中國將迎來改革2.0版,您認為這個新階段意味著什么?會呈現哪些新特點? 汪玉凱: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中對目前中國形勢的判斷,基本上可以歸納為兩句話:中國發展進入新階段;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如果說1978年開始的改革開放是第一次改革的話,那么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的全面深化改革可以稱之為第二次改革。我們即將進行的60項改革,幾乎都是建立在對這一新階段的判斷基礎之上。 在我看來,這個新階段有三個顯著的標志:第一,改革開放的整體格局發生重大變化;第二,傳統發展方式走到盡頭;第三,中國社會面臨的風險有增無減。 第一個標志,改革開放的整體格局發生重大變化。當前的改革開放整體格局,可以用三句話來概括。第一,中國改革發展取得巨大成就,但是人們對改革的認知度和共識度在大大下降。在目前環境下,凝聚、重構改革的共識,比當年發動改革更難。第二,中國的“雙轉”(社會轉型和體制轉型)在快速推進,但也積聚了很多社會矛盾和沖突。第三,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在世界上的話語權越來越大,但是中國的形象不斷被西方國家所誤解誤讀,這背后更多的是大國之間的經濟利益博弈。 第二個標志,傳統的發展方式已經走到盡頭。直接表現為,一方面中國經濟快速發展,但是另一方面我們付出高昂的代價。目前的經濟發展模式已經難以為繼;其一,低成本出口戰略,以金融危機爆發為標志,難以為繼;其二,低端產業主導經濟結構難以為繼;其三,資源和環境的傳統使用方式難以為繼;其四,社會分配不公引發的社會問題使社會穩定的大局難以為繼。 過去的35年,中國維持年均9.8%的高增長,但是它是三高換一高和一低,即資金高投入,資源高消耗,環境高污染,換來35年的高增長和低效率。我們大量消耗能源,透支資源,破壞環境。 第三個標志,中國社會面臨的風險有增無減。當前中國至少面臨四種風險,一是經濟風險,二是社會風險,三是信任風險,四是政治風險。 一是經濟風險?,F在經濟下行壓力越來越大,經濟風險集聚。盡管剛剛公布的經濟數據,已經證實高層主要領導的判斷,就是中國經濟還沒有出現大問題,我們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有意降低經濟增長的速度。但是經濟的隱憂非常明顯,其中最大的風險有三個:一是房地產泡沫;二是地方債務;三是影子銀行,一方面流動性泛濫,另一方面銀行圈錢。這三個方面相互聯系,一個方面出了問題,都可能引起連鎖反應。盡管經濟沒有出現大問題,但如果經濟增長速度過低,就可能引發大規模的失業,社會動蕩,這方面一點也不可小覷。 二是社會風險。當前社會風險最大的問題,就是社會利益格局整體被扭曲了。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分配制度不合理。35年來,城鄉差距、貧富差距、行業差距和地區差距不僅沒有縮小,而且差距越來越大。一端是中國1.2億人沒有解決貧困問題;另一端是中國富人在全世界一擲千金。二是機會不均等。企業和人的發展都不處在同一競爭起跑線上。國有企業過于強勢,民營企業相對弱勢。人和人的發展也不處于同一個起跑線上。有人說中國進入全面的拼爹時代,這種現象出現,說明階層相對被固化了,底層青年往上的流動空間越來越少了,這就可能引發動蕩。王岐山同志為什么推薦官員看《舊制度與大革命》?意思就是說改革不能慢,慢了以后,可能爆發危機。三是既得利益興風作浪,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三是信任風險。政府給老百姓的醫療、教育、社保、社會服務等承諾,如果不能兌現,不能讓老百姓享受到改革開放的成果,老百姓很難再次信任黨和政府。習近平總書記上臺不久,做的第一個判斷是,腐敗亡黨亡國。后來他又做了一個判斷,他說人心向背決定執政黨的生死存亡。習近平總書記后來的判斷,更加接近問題的本質,這便是信任風險。 四是政治風險。能不能構建起制度籠子,防止整個制度腐敗的蔓延,不僅關系到腐敗本身,而且關系到我們能不能重構改革的共識,讓老百姓第二次起來支持我們的改革。應該說,新一屆領導上任給解決這些問題和風險提供了重要的時間窗口,也奠定了重要的基礎。但要化解這些風險,需要以更大的勇氣,更大的毅力,通過全面改革來化解這些問題。 |
相關閱讀:
- [ 09-22]中國改革新出發,新在何處?
- [ 08-22]審計風暴密集襲來成常態 助力中國改革找“靶心”
- [ 08-06]武力:中國改革走的是正確道路
- [ 07-29]樓市調整考驗中國改革之智 或促進可持續發展
- [ 07-29]樓市調整考驗中國改革之智 或促進可持續發展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