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方組團來華欲改善關系 評論稱須看安倍行動
2014-09-23 11:05:57??來源:環球時報 責任編輯:林晨 陳瑜輝 |
分享到:
|
據日媒報道,日中經濟協會派出200多人的“史上最大規模”代表團,于22日至27日訪問中國,“為實現中日兩國首腦會談鋪路”。由于APEC將于11月在北京舉行,安倍把會議期間實現他同習近平主席會晤作為當下突出的外交目標。日方宣揚兩國峰會是中日關系緩和的關鍵,并試圖讓世人相信,現在球在中方一邊。 日本經濟界推動兩國首腦會晤的用意大概是好的,但大家都應清楚,所謂“領導人會晤是中日關系轉圜的關鍵”之說是偽命題。安倍政府顛倒了其采取強硬對華政策同中日無法正常開展高層交流的因果關系。 由于安倍將參加APEC會議,當時的情形之一是領導人們“抬頭不見低頭見”,什么叫領導人“談了”,什么叫“沒談”,有很多定義空間。因此中日領導人是否在會議期間“會談”或者“見面”,恐怕要到最后時刻才見分曉。 但中日領導人見不見,并非兩國關系最關鍵的開關。安倍把輿論的注意力引向這個懸念,是要讓人們忘記他對中日關系所做的一系列破壞,把接受他參拜靖國神社、構建反華陣線等劣行作為中日關系的新起點。他還要把他本人打扮成中日關系正常化推動者,讓迄今未回應其會晤要求的中方承擔中日僵局的責任。 中日關系轉圜,關鍵是安倍政府要改變其挑釁性對華政策,拿出構建解決、管控中日分歧穩定規則的誠意。安倍一直在耍兩面派,嘴上說著改善中日關系的一套,行動上卻是被廣泛解讀為帶頭對抗中國的另一套。他是能夠把耍滑頭和虛偽搞成一本正經,并且指責對方為什么不配合他玩這一游戲的那種人。 實事求是說,中日之間的冷淡很難迅速扭轉,只要安倍繼續執政,兩國關系的大格局恐怕就這樣了。中日恐怕要定下神來,讓兩國社會適應這種好于“冷戰”的“冷和平”,構建兩國關系新的穩定。 安倍政府領導的日本同中國難成朋友,那就讓我們安心做一對不是朋友的近鄰。讓這種狀態持續一段時間,給兩國社會的反思和重新互視留一些時間,為中日重新走向友好多積累一些愿望。 維持冷和平,要確保兩國不邁向冷戰,尤其不能發生軍事沖突。為此兩國需要在釣魚島地區就各自執法力量的行為規則達成默契,尤其要防止兩國飛機的相撞。 兩國經濟合作和人員交流是互利的,兩國政府都應繼續鼓勵。對于盡可能減少政治冷淡對經濟文化交流的牽連,兩國社會總體都是清醒的。中國今年以來的赴日游客較去年增長80%以上,就是個很好的注腳。如果說在有這一認識的情況下,兩國經濟交流還是有一點下降,那么兩國就應順其自然,接受這個代價。 冷和平未必就是“不好”的中日關系,它是避免中日關系劇烈起伏的一種現實穩定方式。它可以有效降低中日社會對對方友好的期待,增加兩國對彼此間問題和矛盾的承受力。中日或許的確需要一個“徹底冷到底”的過程,然后重新珍惜兩國成為友好鄰邦的可能性。 兩國現在“破冰”缺少真實動力,只能是口頭上的,倒不如把精力轉向維護冷和平的可靠性。兩國最應避免的是緩和不成,一怒之下做了敵人。現在中國的國際事務繁忙,多少有點顧不上同日本糾纏。而日方死盯著中國,其絕大部分外交活動都像是要吸引中國的注意,逼中國處理同它的矛盾。因此為不讓中日緊張關系繼續惡化,關鍵要看安倍能不能懸崖勒馬。 |
相關閱讀:
- [ 09-15]日本前駐華大使評中日關系:日方行徑是主要障礙
- [ 09-11]媒體談中日關系緊張 一些人不了解日本文化也是誘因
- [ 09-09]調查顯示:中日公眾對兩國關系現狀認可度走低
- [ 09-04]專家:最高領導人首次就抗日戰爭作全面闡述意義重大
- [ 09-03]中國迎首個抗戰勝利紀念日:銘記歷史威懾日本右翼
- [ 09-01]中日韓自貿區第五輪談判今日舉行
- [ 08-29]韓媒:韓外交部舉辦韓中日青年模擬首腦會議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