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長:65年中國創造世界經濟史上“奇跡”
2014-09-24 10:33:04? ?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陳瑋 陳瑜輝 |
分享到:
|
在碩果累累的金秋季節,我們迎來了共和國65周年華誕。65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自強不息,砥礪前行,把積貧積弱、滿目瘡痍、百廢待興的舊中國建設成團結統一、繁榮富強、蒸蒸日上的社會主義新中國,譜寫了中華民族發展史和人類發展史上的華彩樂章。 輝煌成就 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實現歷史性跨越。65年來,中國人民以自己的勤勞、堅韌、智慧創造了世界經濟發展史上令人贊嘆的“中國奇跡”。1953—2013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按可比價計算增長了122倍,年均增長8.2%。1952年國內生產總值只有679億元,1978年增加到3645億元,居世界第十位。改革開放以來,GDP年均增長9.8%,增長速度和高速增長持續的時間均超過經濟起飛時期的日本和韓國。GDP連續躍上新臺階,1986年超過1萬億元;1991年超過2萬億元;2001年超過10萬億元;2010年達到40萬億元,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3年達到568845億元,占全球GDP比重達到12.3%。我國人均GDP由1952年的119元增加到2013年的41908元(約合6767美元),根據世界銀行劃分標準,已由低收入國家邁進上中等收入國家行列。 經濟結構的協調性逐步增強。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經濟結構不合理,產業結構以農業為主,城鎮化水平低,城鄉區域發展差距較大。65年來,我國經濟結構逐步優化。產業結構不斷升級,從落后的農業國發展成為世界制造業大國并正向服務業主導型經濟轉變。1952年,一、二、三次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別為51.0%、20.9%、28.2%。在優先發展工業戰略帶動下,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迅速提高。1978年,三次產業增加值比重變為28.2%、47.9%、23.9%。改革開放后,我國工業實力和競爭力進一步增強,“中國制造”享譽全球,工業結構由門類單一到齊全、由低端制造向中高端制造邁進。根據世界銀行數據,當前,我國制造業增加值在世界占比達到20.8%。近年來,服務業發展勢頭良好,產業發展呈現由工業主導型向服務業主導型轉變的新趨勢。2013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上升到46.1%,首次超過第二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第一大產業。同時,我國所有制結構、收入分配結構、區域結構、城鄉結構也發生了深刻變化,非公有制經濟快速發展,居民收入來源日益多元化,中西部地區發展加快,城鄉統籌協調發展趨勢明顯,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2013年,我國城鎮化率達到53.73%,比1949年提高43.09個百分點。 |
相關閱讀:
- [ 09-24]統計局廈門調查隊抽樣調查 小微商貿企業不愛玩電商
- [ 09-22]省統計局開展“迎國慶,愛心交換”主題活動
- [ 09-19]省統計局多措并舉興起學習《擺脫貧困》一書熱潮
- [ 09-17]省統計局領導在武平縣開展走訪慰問活動
- [ 09-16]省統計局督查組到福州市統計局督查統計法制工作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