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網北京9月29日電(記者李由)9月26日,在發改委、工信部、環保部、安監總局、國家能源局、新華社的指導下,由新華網聯合新華社新聞研究所等機構共同主辦的“2014年(第四屆)中國能源高層對話暨年度榜樣企業發布會”在北京召開。
此次中國能源高層對話以“改革承載使命創新引領未來”為主題,分為“中國能源戰略轉型機遇與挑戰”和“能源企業‘三個創新’與綠色發展”兩個分論壇,來自政府部門、能源企業、科研機構、行業協會以及媒體等方面的代表共聚一堂,為中國能源行業的改革與發展建言獻策。
中海油總公司銷售公司總經理孫大陸在分論壇一發言時表示,成品油價格改革仍需進一步理順定價機制,建議培養獨立的第三方機構來真實反映市場價格,并在國內建立和培養成品油期貨交易所。
開“小灶”中海油銷售定價市場化程度較高
孫大陸在現場介紹說:“中海油成立于1982年,順應改革開放的形勢,中海油成立的時候國家給我們開了一個“小灶”。這個“小灶”開得非常好,原油和天然氣的銷售定價參考國際市場,實行市場化原則。所以中海油的原油和天然氣定價不受國家政府指導定價的約束,有比較好的發展平臺,這個平臺也就支持了中海油從一開始就非常關注質量和效益的發展。在國家政策的指導和支持下,經過30年的發展,中海油形成了主業突出、上下游產業比較完整、國內國外協同發展的綜合性企業集團,實現了較好的發展。”
他表示,中海油通過對外合作,學習消化,引進吸收國內外技術的基礎上,打造國內海上300米水深以下的勘探開發作業能力。現在我們正在積極踐行國家海洋強國戰略,從淺海走向深海,大家可能也比較關注我們的981平臺,已經在踐行中海油作為國內海洋油氣開發的排頭兵,履行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責任。
孫大陸認為,能源體制,實際上最主要的是市場化。他告訴記者,在今年以來做了一些研究,我國的成品油價格改革是這樣的,從1998年開始到目前經過了幾輪大的調整,1998年改革伴隨著中石油、中石化兩個公司的重大調整,實現了上下游內外貿易一體化,當時是把原油價格定價機制一步實現市場化定價,原油價格在1998年改革以后就和中海油一樣了,原油市場化機制比較健全了。
成品油價格改革仍有深化的空間
成品油價格機制就比較復雜了,從最早參考新加坡成品油市場價格,到后來參考原油定價;從過去一個月一調整一次到后面的10個工作日一調;從過去允許企業上下5%的幅度、8%的上下調動幅度,到4%的調動幅度和沒有幅度限制。應該說目前我們政府部門對零售批發價格機制做了比較有效的探索,這兩年基本上沒有油品短缺的問題,除了目前產能相對過剩以外,這也是歸功于價格機制不斷完善的結果。
但是改革到現在為止也有一些不足之處,在我們這個圈子里面也關注到今年的油價做了13次調整,9次下調,4次上調,成品油價格按照發改委的公式調降了五六百塊錢,但市場已經下調了八九百塊錢甚至更高,這就說明政府的指導價格機制已經滯后于市場水平真正的反應。
這使我想起三中全會報告中關于深化改革的一些重大問題的決定,其中第十個問題就是要完善市場決定價格的機制。報告里面是這么說的: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改革,要堅持市場化方向,提高市場化程度,凡是能夠通過市場競爭形成的價格,都要放開由市場決定和調節;暫不具備條件完全放開的,也要積極建立符合市場導向的價格動態調整機制,深化成品油價格改革。
建議由第三方機構來公布價格
下一步改革的方向,或是機制怎樣更進一步地理順。第一個建議就是能不能通過建立信息機構來準確及時地反映真實的市場價格。比如,過去我們原油價格定價方面就有新加坡的普氏PLATTS起了很好的價格標桿的作用。而實際上在國內來講有好幾個能源機構,像我們新華網相關的新華能源、安迅思、卓創資訊等。我關注成品油價格,看這幾個機構公布的價格好像比發改委定價式更能反映市場實際價格水平,所以我第一個建議就是國內怎么樣培養一個獨立的信息機構,這個機構能夠準確反映市場的成交價格,用這個價格再來看我們不管是生產上的定價還是批發定價、零售市場的定價,可能這個會更準確。
第二個建議,就是需要考慮在國內建立和培養成品油期貨交易所。季曉南主席也介紹國內除了國有企業外,我們已經有六家生產商了,我們需求客戶也是相當多的,比如呂大鵬先生介紹的中石化加油站3萬多座、中石油加油站2萬多座,社會其他企業還有4萬多加油站,生產商和消費商已經足夠可以比較好地建立期貨市場機制。原油期貨交易現在比較火,我覺得原油這個期貨交易所可能還任重道遠,因為原油的供應商和消費者比較少、受到國家層面的政策制約比較多;而成品油條件相對成熟。期貨交易所有很好的功能就是價格發現和風險規避,能更準確地反映供需方的真實情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