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是國家設立的首個“烈士紀念日”,首都各界代表參加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的向人民英雄敬獻花籃儀式。這是少年兒童在紀念碑前,獻上手中的鮮花。 新華社記者 黃敬文 攝 9月30日,新中國成立65周年國慶日的前一天,13億中國人共同祭奠他們的英雄——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而犧牲的2000萬英烈。這天,是中國第一個全國公祭的烈士紀念日。 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北京各界代表出席首個烈士紀念日公祭活動。吹響烈士紀念日號角、奏唱國歌、全體人員默哀、少先隊員獻唱隊歌、全體人員向人民英雄鮮花……涼蕭的秋風中,在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前舉行的這場“國家祭奠”莊嚴而隆重。 這一天,全國范圍的紀念活動也在各地的烈士陵園展開,各大門戶網站開辟網上祭奠,國家公祭網一個小時內收到數萬條留言,幾億觀眾收看了電視和網絡直播的公祭活動。各地對烈士家屬的慰問活動也在公祭日前幾天展開。 一個民族共同的災難和榮耀都應該被共同記憶,這也是這個民族能夠不斷發展前行的精神動力——這是這個國家通過這場盛大的公祭活動想告訴人民的。 中國最高立法機構早前通過決定,將每年9月30日設立烈士紀念日。決定旨在通過緬懷烈士功績、弘揚烈士精神,不斷增強團結一心的精神紐帶、自強不息的精神動力。 輿論關注到,除了烈士紀念日,新一屆中國領導人設定了更多的時間和場合公祭勇者、亡者、智者和賢者。今年2月,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決定將9月3日確定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將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中國并不諱言兩項“決定”的意圖:銘記中國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艱苦卓絕的斗爭,表明中國人民堅決維護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世界和平的堅定立場,讓這段不屈抗爭的歷史成為民族的集體記憶,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力量之源。 9月3日,中國高規格紀念了抗戰勝利。一周前,中國隆重紀念了先賢孔子誕辰2565周年。 今年的國慶節次日,恰逢中國的傳統節日重陽節。在陜西省黃陵縣的黃帝陵,10月2日上午將舉行民間祭祀典禮。每年的清明節,陜西省更會以官方名義組織有嚴格規模和儀式的祭祀黃帝大型活動,旨在“和合萬邦,消弭戰禍”。 觀察家指出,中國各級政府高調舉行這些公祭,旨在通過有莊嚴感和教育意義的主題活動,從歷史里獲得前進的動力,從傳統中汲取營養和滋補,弘揚愛國主義與和平發展的理念。 正所謂“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中國儒家經典《論語》載孔子門生曾子的這句話告訴人們,只有敬畏死者、追念先賢,日久之后亦能定期舉行祭禮不斷追思,社會之風俗道德也一定可以漸漸篤厚起來,唯有緬懷過去,方能珍視當下。 近代以來,中國有數千萬人為了民族解放、國家獨立、人民幸福奉獻出生命,絕大多數人成為無名烈士和無名死難者。這些人亦曾為人父母、子女、兄弟,為中國人今天的平靜生活、為中國今日的富強筑就基座。他們理應獲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紀念。 說到底,緬懷烈士、祭奠先賢,這些行為本身就包含著豐富的中華文化,它是中國人“追遠”“仁愛”“忠恕”“義取”的體現。 “沒有偉大的人物出現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群;有了偉大的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仰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郁達夫在紀念魯迅的文章中說。 對勇者、亡者、智者的紀念,是將一個民族共同體內互不相識的成員聯系在一起的特殊而強大的精神紐帶,是中國社會得以凝聚和進步的基石。而舉國緬懷為創建新中國做出犧牲的烈士們,又包含著對中國現實的期許和更高追求。 人們注意到,現在的烈士名單跨越了當年黨派的界限。還增加了在維護世界和平、抗擊非典、保護藏羚羊、反恐斗爭中犧牲的戰士、醫生、環保人士、民警……這告訴我們,隨著國家的強盛發展、社會的進步完善,那些具有無私忘我、不避艱險精神,為國家建設、民族復興、人民福祉、社會發展而奮斗的人,都是未來的英雄。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一個善于“祭”往的民族,必將凝聚起所有力量開創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記者 張崇防 李云路 劉斐 參與采寫記者:桂濤、傅雙琪) |
相關閱讀:
- [ 09-30]國家首個烈士紀念日 市民展示林祥謙脫胎漆器像
- [ 09-30]首個烈士紀念日 閩江學院師生開展網上公祭活動
- [ 09-30]英魂祭 ——寫在烈士紀念日之際
- [ 09-30]廈門今日公祭烈士 各區都有烈士陵園可就近祭拜
- [ 09-30]市領導走訪慰問老戰士、老同志、烈士遺屬和優撫對象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