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色革命:西方媒體定性香港“占中” 香港“占中”啟動后,西方媒體果如此前所料,報道連篇累牘,其中不乏直言不諱者:不少媒體干脆將其稱作“顏色革命”的香港版——“雨傘革命”。在“顏色革命”給獨聯體國家和中東北非帶來的社會動蕩和對立至今未息,此時西方媒體口中的“雨傘革命”讓人聞到了一股別樣的味道。 “顏色革命”中間無一例外,都有外部勢力插手。在不同地方,“顏色革命”的外衣也是五彩紛呈:在原捷克斯洛伐克是“天鵝絨革命”,在格魯吉亞是“玫瑰革命”,在烏克蘭是“栗子花革命”,在突尼斯是“茉莉花革命”。這一次在香港,又成了“雨傘革命”。 英國《獨立報》正是以“雨傘革命”為標題報道香港“占中”。此后,更多的西方媒體開始給香港“占中”貼上“雨傘革命”的標簽。法新社報道,在“雨傘革命”運動中,示威者僅以遮陽傘和決心,癱瘓香港市中心以爭取“民主”,雨傘迅速成為他們的標記。報道引述一名示威者說:“我們有雨傘。” 最新一期的美國《時代》雜志的封面是抗爭者舉起雨傘的照片,直接加上“The Umbrella Revolution”(雨傘革命)的標題。《紐約時報》和《華爾街日報》直指這場抗爭是過去十年最嚴重的一次。 英國《每日電訊報》的分析文章則渲染稱,這場“雨傘革命”對中國共產黨來說是一個“生死攸關的威脅”。 這一從“占中”到“雨傘革命”的稱謂變化,國際和香港本地的媒體都注意到了。法國國際廣播電臺報道稱,英國報紙首次以“雨傘”命名香港民眾的“占中”運動以后,“雨傘革命”便成為其代名詞。 法國國際廣播電臺還注意到,連日來有報紙評論稱,當一個社會民間運動有了代名詞之后,就已不再是初起時的公民抗爭,而是革命。“占中”運動還被指控有黑手,有西方的影子。 專家指出,在“顏色革命”過程中,一些西方媒體與當地媒體經常聯合造勢,為反對派打氣,抹黑競爭對手。在此次“占中”報道中也是如此,部分西方媒體和香港當地媒體的傾向明顯,對黎智英、黃之鋒、戴耀廷等大肆吹捧,宣揚其所謂的民主自由理念等。 梳理以往歷次顏色革命,國際問題研究專家發現,支持“顏色革命”已經成為美國“擴展民主”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國政府對“顏色革命”的支持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兩手就是:一是公開為反對派搖旗吶喊,制造有利于反對派的國際輿論,進行赤裸裸的政治干預;二是提供實實在在的技術和資金支持。據美聯社報道,美國國務院每年用在所謂“推動全球民主”方面的總支出高達10億美元。 仿佛為了印證專家的觀點,美國國家公共電臺發表一篇《香港“占中”啟發了大陸人》的文章,妄言在香港出差或旅游的大陸人都饒有興致地觀察著這場抗議活動,“香港及其抗議者似乎給他們展示了作為中國人的另一種方式。”但很快有網友質疑這篇文章通篇只采訪了一位游客和一名專家,借這兩人之口,寫出了自己想說的話。 近日,中國互聯網上一篇廣為流傳的題為《香港“占中”十問》的文章指出,長期以來,香港“占中”背后的西方勢力,如鬼魅般如影隨形。美國駐港總領館官員丹·蓋瑞特近期就講過,“華盛頓要求繼續在香港推動民間、社會力量爭取民主訴求運動,尤其是推動青少年在社運中扮演先鋒角色。”這個丹·蓋瑞特不簡單,他曾在美國不同部門從事近30年的情報工作,來港之前的職位是美國國防部部門主管,是個不折不扣的高級間諜。香港中文大學有一個機構叫“香港美國中心”,它壟斷了香港8所大學的通識教材。這個中心表面上看,是一間非盈利的大學聯盟機構,但實質上美國駐港總領館才是這家機構的真正靠山。該中心于今年3月15日、16日,舉行了兩天一夜的“工作坊”,“名正言順”地培訓大學生作為“占中”骨干。 香港《星島日報》10月3日社評指出,“占中”的重點訴求包括要香港特首梁振英下臺,已有推翻政權意味,染上了“顏色革命”的色彩,西方傳媒冠以“雨傘革命”的稱號,也側面反映英美有意促使“占中”變成一場“革命”。這篇社評稱,香港“占中”用上的黃絲帶,早在1986年菲律賓的“黃色革命”中就已廣為使用。 在那以后的歷次顏色革命中,類似“黃絲帶”的手法屢見不鮮,屢屢見效。然而,讓外界吃驚、讓置身其中的民眾苦不堪言的是,“阿拉伯之春”沒有到來,“阿拉伯之冬”倒是來了,而且還遲遲不走。埃及、泰國、利比亞、烏克蘭更無一不是陷入長期內亂、族群撕裂,乃至內戰不止。法國《解放報》稱,“香港所謂‘雨傘革命’可被稱作‘香港之春’。”善良的人們并不健忘,“香港之春”——多么熟悉的詞匯啊!這些人究竟要干什么呢? |
相關閱讀:
- [ 10-04]愁云布“傷城”——香港各行業陸續受“占中”沖擊
- [ 10-04]專家解讀香港“占中”:違法、禍國且不利己
- [ 10-04]全加華人聯會反對“占中” 譴責利用學生達到政治目的
- [ 10-03]剖析香港“占中”根源 維護香港安定發展
- [ 10-03]西方學者質疑“占中”組織者動機
- [ 10-02]請“占中”組織者記住:紫荊花區旗上面是五星紅旗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