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人 “拍運河,就要拍出運河兒女的生存狀態。”對運河人家的關注,是湯德勝運河攝影的一個重要主題。他記錄下運河人豐收的喜悅,也記錄下運河人面對自然的敬畏;他記錄下人們熱火朝天疏浚運河的豪情,也記錄下軍民抗擊洪災的悲壯。 有一幅攝于60年代的照片記錄了運河的“掃盲”:為了提高船民的文化素質,人民政府在船上舉辦識字班,教會每戶船民至少有一人認識500個字。照片上是運河高郵段一艘船上在休息的夫妻倆。丈夫在認真識字,妻子織著毛衣,陽光暖暖地打在船上……“那時候,船民的素質可真是高,每條船上都備有馬桶,臟東西是不會隨意倒進運河里的。”湯德勝介紹。 另一幅照片里,寬闊的大運河河床中,數萬人在揮汗如雨地疏浚河底淤泥。湯德勝介紹,其實那是在寒冷的冬季,由于正是農閑季節,運河又是枯水期,所以可以在運河上分段疏浚,“兩頭一堵,就把河水抽干了來清理淤泥。”那時候沒有機械,靠的是肩挑手抬,“100多斤的一副擔子,挑起來就走。越往下面挖,往河岸上挑泥的路就越長。”湯德勝說,那種團結一心的集體力量,至今想來仍覺豪情滿懷。 1991年,江蘇、安徽等地連降暴雨,大運河遭受著百年一遇洪水的嚴峻考驗。湯德勝連日奔波在抗洪一線,記錄著軍民一心抗洪災的感人場景。“在戰爭電影片里看到的搭浮橋的場景,就那么真實地發生在運河岸邊,解放軍在風雨中、在泥水里真是拼了命地在抗洪災、保運河!”湯德勝認為,1991年的運河保衛戰是大運河歷史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運河·城 1979年的常州城,古老運河緩緩而流,穿過兩岸粉墻黛瓦的低矮民居;30年后的無錫段運河邊,現代化的高樓聳立,寬闊的河面映著無錫夜景的粲然燈火……兩張攝于不同年代的運河城市照片,講述著運河兩岸城市的變遷。 對于運河城市來說,過去都是大運河水滋養著運河兩岸。隨著城市現代化進程的加速,人口稠密、空間局促,各地也紛紛為大運河開辟新的航道。新運河有了建設水準更高的航道,但也少了古運河兩岸的眾多遺跡遺存。“應該把古運河兩岸的歷史遺跡,特別是沉沒于運河水里的石像、石碑等歷史遺存收集起來,在大運河邊建起一些運河歷史博物館,讓子孫后代更多地了解運河的歷史。” 在湯德勝看來,隨著各地對大運河保護越來越重視,特別是幾年前啟動大運河申遺,大運河進入歷史最好時期:首先是大運河兩岸的景觀發生了重大變化,大運河兩岸越來越美了;大運河的水質也逐漸好轉,很多地方已經告別黑臭,達到景觀水的標準;運河兩岸工廠的環保意識有所增強,沒有企業敢再明目張膽排污了。 “無錫這一張,是我2009年為拍攝現代化運河而精心選取的運河一段,那一次我南起蘇州、北至天津看了好多地方。”湯德勝說,運河兩岸的現代化進程令人鼓舞,古老運河煥發出的青春風采令人心情舒暢,“為子孫后代留下一條現代文明與悠久文化交相輝映的大運河,生活在運河兩岸的人們都有一份責任!” |
相關閱讀:
- [ 08-21]浙江金華12歲男孩隨父親騎行至京 16天騎1800公里
- [ 08-17]無錫文管專家:大運河無錫段歷史至少比邗溝早1年
- [ 08-16]網媒記者走進"世遺"大運河無錫段 體驗水鄉風韻
- [ 08-15]揚州高郵申遺專家"備課"運河故道保護"新課題"
- [ 08-15]運河"節點城市"的"冷思考":讓遺產"活起來"
- [ 08-14]京杭大運河中矗立古剎鎮國寺 有南方大雁塔之稱
- [ 08-13]京杭大運河蘇州段運輸船沉沒 造成濃硫酸泄漏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