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嫌非法運輸珍貴野生動物 不用搭臺,無需舞美燈光,只一塊空場,敲一敲鑼鼓,揮一揮鞭子,拽住猴繩子,吆喝一嗓子,便是一出好戲。這畫面便是俗稱“耍猴兒”的河南新野猴戲,其歷史可以追溯到東漢。 可最近,在專業耍猴兩千年后,新野耍猴藝人首度因“非法運輸珍貴野生動物”成被告。連日來,4名河南省新野縣的猴戲藝人被拘引發熱議。 其實,早在明清時期,河南新野民間玩猴就已經較為流行。那時,玩猴者多半將這營生作為養家糊口的生計門路,并代代相傳至今。新野猴戲作為一種地方民間文化,于2008年6月被國務院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但人們對于猴戲的質疑從未停止過。有馴養繁育證,沒運輸證,帶著猴子去外地表演是犯罪嗎?作為一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古老的新野猴戲,如今該如何傳承,遺產能否當做飯碗?與野生動物保護的碰撞,面對“殘忍”“野蠻”等質疑,新野猴戲該何去何從? ■正方說法 莫讓猴戲文脈斷裂 1、新野玩猴藝人是江湖中人,是中國的吉普賽人,一副扁擔兩個箱,便可走遍祖國的大江南北,他們帶著傳統文化的種子,走到哪兒播到哪兒。 2、拿鞭子只是表演需要,不是真打。耍猴人把猴子當成自己小孩一樣對待,相依為伴,不舍得打。 3、應該給猴戲文化一個生存的空間,要規范執法、明確法律,莫讓這一文脈斷裂。十幾年前,新野猴戲藝人有數萬,現在僅剩四五百人,原本傳承就難以為繼,如今又面臨不明確的執法擠壓,傳承和打擊讓手藝人不知所從。 4、遺產之所以為遺產,在于它的原汁原味。猴戲的精髓是它走南闖北的江湖氣,玩猴藝人每到一處,放下挑子便可成戲,若把它請進殿堂,那是一個動物表演,不是遺產。 ■反方說法 文化遺產不能當飯碗 1、耍猴糊口,很不“猴道”。“野”是猴子的天性,抹天性而博眾人樂,是不人道,揮鞭子、強訓練,是不“猴道”。而頻發的“耍猴人當街暴打猴子”事件也不禁讓人猜測玩猴人的虐猴嫌疑。 2、時不同往日,文化遺產不能當飯碗。昔日的走街串巷,寨子口吆喝,不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保護,而是破壞。 |
相關閱讀:
- [ 09-29]福清一男子自家院子私藏76個液化氣罐被拘
- [ 09-29]一女孩在伊朗因觀排球賽被拘 40萬人聯名要求釋放
- [ 09-27]為清算賭債找警察討“公道” 三男子涉嫌賭博被拘
- [ 09-26]評判“發短信被拘”豈能脫離短信內容
- [ 09-26]“給領導發短信被拘”讓誰反思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