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無止境” 這一“納米顯微”技術問世前,人類憑借光學顯微鏡對細胞內分子作用的觀察一直存在局限。 按照諾貝爾化學獎評審委員會的說法,3位科學家的成果將顯微技術帶入“納米”領域,讓人類能夠“實時”觀察活細胞內的分子運動規律,為疾病研究和藥物研發帶來革命性變化。 “在帕金森氏癥、阿爾茲海默氏癥(老年癡呆癥)或亨廷頓氏癥發作時,他們(科學家)可以跟蹤與之有關的蛋白質(變化);受精卵分裂并發育成胚胎的過程中,他們也可以觀察這些單個蛋白質(變化),”諾貝爾化學獎評審委員會說,3人的研究成果為微生物研究帶來了幾乎無限的可能,“理論上講,如今沒有什么物質結構小得無法研究。” 如今,“納米顯微”技術在世界范圍內被廣泛運用,每天人類都能從其帶來的新知識中獲益。 獲獎“太意外” 獲得諾貝爾獎,對德國科學家黑爾似乎太過意外。他告訴諾貝爾獎基金會,接到電話時,他正在安靜地閱讀一篇科研論文,以為打來的是一個惡作劇電話。 “太令人意外了,我沒敢相信。我一開始覺得這可能是個惡作劇,”黑爾說,“幸運的是,我記得(瑞典皇家科學院常任秘書)諾爾馬克教授的聲音,我意識到(他)旁邊還有其他人……才認為這是真的。” 不過,黑爾沒有陷入驚喜中,而是掛完電話繼續閱讀論文。 “我讀完了那篇我希望讀到結尾的論文,然后再給我妻子打電話,還有幾個和我關系密切的人。”黑爾說,他沒有去理會如潮水般涌來的電話和采訪請求。 回憶起研究成果,黑爾說,他的研究最開始時遭到業內人士的強烈抵制,“人們覺得這個‘極限’自1873年就存在,再去做一些研究……有點瘋狂,不太現實”。 “然而,我的觀點是,20世紀發生了那么多物理學(研究發現)……我覺得一定有某種東西或現象能幫助你突破那個極限,”黑爾說,“我一直都樂于挑戰事物,挑戰公共智慧。” 本版據新華社京華時報記者郭瑩 張思佳 |
相關閱讀:
- [ 10-09]三名科學家獲2014諾貝爾化學獎
- [ 10-08]日本人獲諾貝爾物理獎 安倍贊不絕口稱為其驕傲
- [ 10-08]學霸夫妻中的戰斗機:那些諾貝爾獎夫妻檔
- [ 10-08]諾貝爾文學獎8日揭曉 村上春樹被指作品欠深度
- [ 10-08]日本諾貝爾獎學者堅持鉆研 曾被批“無法成功”
- [ 10-07]三名科學家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 [ 10-07]日美3位科學家獲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 10-07]三名科學家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因為LED研究作貢獻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