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 顯微鏡下的更小世界 從光學顯微鏡到能探知納米世界的超分辨率顯微鏡,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所表彰的科學研究突破了以往物體觀測尺寸的界限,使人類得以研究更微小的世界。 北京大學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研究員孫育杰介紹,超分辨率熒光顯微技術主要應用于生物領域。孫育杰說,傳統光成像分辨率一般是波長的一半200納米。這個分辨率在細胞成像上有些大了。很多細胞結構小于這個,很多生物分子排列很緊,這樣也看不到。因此,科學家們致力于超分辨率領域的研究。 孫育杰介紹,超分辨率領域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在1994年,德國人斯特凡·黑爾最先從原理和技術上實現了超分辨率,當時稱為STED,但因為生物兼容性很差,很容易將生物樣品燒壞,因此一直沒能大范圍應用。2006年,此次諾獎得主埃里克·貝齊格與華裔科學家莊小威幾乎在同一時間各自獨立發表論文,發明了新的超分辨率技術。二者在原理上非常像,且生物兼容性非常好,“這個技術一下子火起來”。 此后,最早推出超分辨率技術的黑爾教授也在技術上不斷改革,使得生物兼容性很好。因此,目前該領域主要廣泛使用這三種技術。“這3個技術都很成熟,也有公司投入生產。比如尼康、奧林巴斯等,已經商用化了。北京還有10多家實驗室在用這個技術。” 目前,這幾種技術把傳統成像分辨率提高了10到20倍,最好的能達到10納米,“這種提高是非常了不起的”。因此,超分辨率技術推出后,科學家們可以看到細胞內的細節,包括細胞結構,分子間的相互作用,相互定位及動態過程等。“好比一個近視眼的人突然戴上了合適的眼鏡”。 化學獎屬于跨界出品 物理學的原理和技術,廣泛應用于生命科學領域,最后卻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這令一些人感到困惑。對此,孫育杰說,這幾個技術都是跨界技術。實際上黑爾和莊小威都是物理專業畢業。他們都是一直從事物理研究,最后轉做生物,用物理理論解決了生物的技術需求。“這是一個典型的技術諾貝爾獎,也是跨界的結果”。 對于此技術獲得化學獎,他說這幾類技術實現超分辨率,都是利用熒光探針的性質,包括化學有機染料、熒光蛋白等。在2008年也有科學家憑借熒光蛋白獲得過諾貝爾化學獎。“這其實是個生物領域”。他表示,這個技術就是利用了生物分子、化學分子的性質,實現了突破衍射極限的超高分辨率成像。 |
相關閱讀:
- [ 10-09]三名科學家獲2014諾貝爾化學獎
- [ 10-08]日本人獲諾貝爾物理獎 安倍贊不絕口稱為其驕傲
- [ 10-08]學霸夫妻中的戰斗機:那些諾貝爾獎夫妻檔
- [ 10-08]諾貝爾文學獎8日揭曉 村上春樹被指作品欠深度
- [ 10-08]日本諾貝爾獎學者堅持鉆研 曾被批“無法成功”
- [ 10-07]三名科學家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 [ 10-07]日美3位科學家獲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 10-07]三名科學家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因為LED研究作貢獻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