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末,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榮獲文物保護專業最高學術榮譽——“福布斯獎”,他也是首位獲獎華人;在剛剛過去的這個黃金周,故宮接待游客共64.8萬人次,僅10月2日單日客流量就達到14.4萬人次;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迎來建院89周年。單霽翔與故宮,一直都不缺少關注。 日前,單霽翔做客人民日報、人民網《文化講壇》,歷數紫禁城600年來見證的滄海桑田,聊聊他對這座舉世矚目的博物館的迷戀與憂心、回顧與展望。 ——編 者 獲得“福布斯獎”,其實是國際文物修護學會對中國整個文物保護界的肯定。這些年為中國的文物保護修護事業做出卓越貢獻的人很多,我僅是他們中的一員。數代“故宮人”對這座瑰寶的保護,付出了無數的艱辛,都值得欽佩。 文化遺產保護從來不是孤芳自賞,文保人心中要有三條杠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文化遺產保護事業在觀念和生態上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 過去我們對待文化歷史遺產,根據觀念不同主要分為保護派和利用派,分別片面強調保護或者利用。但我認為,無論是保護還是利用,都是為了更好地傳承給未來,都應該是傳承派。你可以是保護派,但如果把文物放入地庫、打入冷宮,變成與世絕緣的死文物,那不是真正的保護;同樣,過度開發利用,過度商業化,破壞了歷史信息,讓文化遺產無法傳承到未來,同樣令人痛惜。 如今,人們在很大程度上達成了共識,即歷史遺產不再是脫離社會發展的孤芳自賞,它的保護關聯著所在城市的社會經濟發展,維系著當地民眾的記憶與情感。因而,要使文化遺產積極地融入到當前的經濟社會發展中,融入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去。 我一直覺得,做文物保護工作的人,心中要有三條杠,一是要使文物古跡、文化遺產有尊嚴,要值得人尊敬,要賞心悅目,要使人產生呵護和憐惜的沖動。我們的大遺址應該像公園一樣美麗,我們的博物館應該是最有品位的文化機構,里面的展覽讓人流連忘返。文化遺產應該在被觀賞、被分享中被保護、詮釋和延續。二是要使文化遺產保護成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積極力量。事實上,遺產保護有利于改變“千城一面”的城市面孔、保持生機勃勃的地方特色。三是充分惠及民生。只有使民眾在保護工作中真正受益,文物保護才能得到民眾的衷心擁護和持續支持。 如何處理遺產保護、合理利用與城市建設、民眾生活間的關系,始終是文化遺產保護面臨的一大難題。保護得好、利用得好、傳承得好,文化遺產保護就會形成良性循環。 |
相關閱讀:
- [ 10-09]阿根廷主力感慨北京人太多 全隊抵達故宮沒敢進去(圖)
- [ 10-08]臺北故宮推“墜馬髻頸枕” 一秒變唐朝仕女
- [ 10-07]故宮6日接待游客4.8萬人 同比減少2.8%
- [ 10-06]臺北故宮寶物將赴日展出 “肉形石”最受矚目(圖)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