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末,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榮獲文物保護專業最高學術榮譽——“福布斯獎”,他也是首位獲獎華人;在剛剛過去的這個黃金周,故宮接待游客共64.8萬人次,僅10月2日單日客流量就達到14.4萬人次;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迎來建院89周年。單霽翔與故宮,一直都不缺少關注。 日前,單霽翔做客人民日報、人民網《文化講壇》,歷數紫禁城600年來見證的滄海桑田,聊聊他對這座舉世矚目的博物館的迷戀與憂心、回顧與展望。 ——編 者 獲得“福布斯獎”,其實是國際文物修護學會對中國整個文物保護界的肯定。這些年為中國的文物保護修護事業做出卓越貢獻的人很多,我僅是他們中的一員。數代“故宮人”對這座瑰寶的保護,付出了無數的艱辛,都值得欽佩。 文化遺產保護從來不是孤芳自賞,文保人心中要有三條杠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文化遺產保護事業在觀念和生態上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 過去我們對待文化歷史遺產,根據觀念不同主要分為保護派和利用派,分別片面強調保護或者利用。但我認為,無論是保護還是利用,都是為了更好地傳承給未來,都應該是傳承派。你可以是保護派,但如果把文物放入地庫、打入冷宮,變成與世絕緣的死文物,那不是真正的保護;同樣,過度開發利用,過度商業化,破壞了歷史信息,讓文化遺產無法傳承到未來,同樣令人痛惜。 如今,人們在很大程度上達成了共識,即歷史遺產不再是脫離社會發展的孤芳自賞,它的保護關聯著所在城市的社會經濟發展,維系著當地民眾的記憶與情感。因而,要使文化遺產積極地融入到當前的經濟社會發展中,融入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去。 我一直覺得,做文物保護工作的人,心中要有三條杠,一是要使文物古跡、文化遺產有尊嚴,要值得人尊敬,要賞心悅目,要使人產生呵護和憐惜的沖動。我們的大遺址應該像公園一樣美麗,我們的博物館應該是最有品位的文化機構,里面的展覽讓人流連忘返。文化遺產應該在被觀賞、被分享中被保護、詮釋和延續。二是要使文化遺產保護成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積極力量。事實上,遺產保護有利于改變“千城一面”的城市面孔、保持生機勃勃的地方特色。三是充分惠及民生。只有使民眾在保護工作中真正受益,文物保護才能得到民眾的衷心擁護和持續支持。 如何處理遺產保護、合理利用與城市建設、民眾生活間的關系,始終是文化遺產保護面臨的一大難題。保護得好、利用得好、傳承得好,文化遺產保護就會形成良性循環。 民眾是文化遺產的創造者,也應是使用者和守護者 2012年初,我來到故宮博物院工作,成為一名真正的“故宮人”,可以說,每一天的感受都是新鮮的、緊迫的、深刻的。幾年過去了,我走遍了故宮的上萬間房屋,在不斷走訪、研究和實踐中,我也深刻地感受到故宮博物院工作的細致、復雜和敏感,以及身為“故宮人”的付出和不易。可以說,故宮博物院開展每一項工作,往往都深刻而多樣地交織著“兩難”問題,都需要“左顧右盼”,三思而后行。 作為一個管理者,所有的決策必須解決“以誰為中心”的問題。以觀眾為中心,提高服務水平就有無限廣闊的空間。任何一處文化遺產地,不能說參觀的人多,環境就可以臟亂差,就可以像“煮餃子”一樣人山人海,如果這樣,遺產和觀眾都沒有任何尊嚴。 過去,御花園到處都是鐵欄桿,只有一條逼仄的石子甬道,觀眾累了,就坐在欄桿上、蹲在地上。現在,我們把大量的欄桿拆除掉,擴大了空間,擺放了許多圈椅和樹凳;以前,午門廣場中一把椅子、一個凳子都沒有,現在有200把椅子,同時在56棵樹下,都做了一圈可以坐12個人的樹凳,讓大量觀眾得到了休息;以前,在故宮的開放區,經常有車輛通行,讓觀眾非常反感。現在,不但所有工作人員車輛不能穿行開放區,連國賓車隊也不能穿行;此外,我們的講解器配備了約40種版本的解說,免費提供,進門領取后在出口處返還即可,極大方便了觀眾。 擴大開放區、“把紅墻內的殿宇還給觀眾”,一直是我們努力的目標。近十年間,故宮開放區域已從30%提高到現在的50%以上,而未來故宮對公眾開放面積大約會占全部面積的80%左右。 民眾是文化遺產的創造者,也理應是文化遺產的使用者和守護者。 必須一步一個腳印地做事,將故宮完整地交給下一個600年 剛到故宮工作時,有朋友問我,俗話說新官上任“三把火”,你的“三把火”準備從哪里燒起?我告訴他,故宮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古建筑群,故宮保護最怕“火”,所以我一把“火”也沒有,好在我的名字里有“雨”,我倒準備好“水”了。雖然是開玩笑,但是,我想說明兩層意思:一是故宮的事業是永遠的事業,必須一步一個腳印地做事;二是面對故宮這樣有著600年歷史的文化瑰寶,面對故宮博物院這座有著89年歷史的文化圣地,必須心懷敬意,來不得半點浮躁。 持續7年的大規模藏品清理工作,使故宮博物院的館藏文物數量從100萬件增加到180余萬件,每一件實物和目錄準確對應,第一次向國家、向社會交上了一份翔實、準確的文物賬目;歷時十多年的故宮古建筑整體修繕工程,從午門到神武門,包括太和殿在內,讓絕大多數古建筑得以保持健康的狀態;2013年開始試行周一半天閉館,到今年正式實行周一全天閉館,讓“連軸轉”的紫禁城和文物獲得了難得的喘息時間;2013年4月獲批的“平安故宮”工程,每個階段性成果的收獲,無疑都為故宮博物院多添了一份安全。 過去觀眾到故宮,高峰時得花一個多小時才能買到票,兩個小時才能進去參觀。如今,故宮的售票窗口從過去的16個增加到34個,95%觀眾3分鐘內就可以買到票。觀眾的參觀質量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故宮博物院一直努力通過各種途徑,呼吁更多觀眾能夠通過網絡預約途徑購票,這樣既能從容合理地安排出行,又能免去買票排隊之勞苦。相信再有3年時間,故宮博物院一定可以實現限流分流。 壯美的紫禁城讓我為之深深著迷。這里,高低錯落庭院各異、春夏秋冬景致不同,紅墻黃瓦碧水環繞、山石花木點綴其間,移步換景、韻味不同。清晨的空曠寧靜,黃昏的溫暖安詳,雨季的煙雨迷蒙,雪后的純凈肅穆,都讓我為之沉醉。這里是世界上最令人向往的地方,永遠屬于全人類。我們都只是故宮的“看門人”,是中間的傳承人,把它完整的交給下一個600年,是我們的職責所在。 欄目統籌:沈小根、葛亮亮 制圖:蔡華偉 |
相關閱讀:
- [ 10-09]阿根廷主力感慨北京人太多 全隊抵達故宮沒敢進去(圖)
- [ 10-08]臺北故宮推“墜馬髻頸枕” 一秒變唐朝仕女
- [ 10-07]故宮6日接待游客4.8萬人 同比減少2.8%
- [ 10-06]臺北故宮寶物將赴日展出 “肉形石”最受矚目(圖)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