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揚:為什么“占中”活動注定要失敗?
2014-10-13 17:15:43? ?來源:人民網 責任編輯:陳瑋 陳瑋 |
分享到:
|
香港“占中”活動已整整兩周。無論還有多少示威者堅持違法霸占公共道路,也無論組織者還有多少個“下一步”和“新一輪”都已不再重要。以21名美國參議員呼吁美國政府公開支持“占中”為標志,這場運動的失敗,現在即可提前宣布了。 失敗的原因,原本是事先就注定的,這一點策劃者自己也很清楚,所以從一開始他們就沒有志在必得的氣勢。但他們還是決定賭一把,先把事情鬧起來再說,因為可將微小的成功希望寄托在北京和特區政府應對失措上。可惜的是,一廂情愿的結果并沒有出現,兩周來,港府和警方沉著冷靜的處理,沒給策劃者提供將事態升級的借口,挫敗了他們的隱秘企圖。 而當幕后老板美國人不得不走上前臺,作一番靠陳詞濫調強詞奪理的表態,正好說明活動策劃腳本翻到最后一頁了,再沒有更多了。 雖然也曾轟轟烈烈,甚至貌似勝利,但終歸還是失敗。10月10日香港立法會內務委員會通過決議,將全面調查“占中”背后的組織策劃、資金來源以及其所引起的公共秩序和安全等問題。法律和秩序開始收復失地,重奪勝利。 10月10日香港立法會內務委員會通過決議,將全面調查“占中”背后的組織策劃、資金來源以及其所引起的公共秩序和安全等問題。 為什么“占中”活動注定失敗?歸納起來,根本原因有以下三點: 第一,“占中”反民主。正如組織者自己所定義的,“占中”屬于一場社會運動。但社會運動并不必然是民主或民主化運動,反倒常常表現為反民主運動;這一點早已是理論界的一個共識。例如,美國著名政治科學家查爾斯·蒂利(Charles Tilly)曾這樣論述:“社會運動并非必然地擁護或推動民主。運動的形式更多地取決于特定的利益和不滿,而并非出自于民主化本身的要求。長期以來,相對民主的運動近乎規律性地引發過非民主的反運動(undemocratic countermovement)……此外,多少在民主的實際運作方面,社會運動也會反過來追求一些反民主(antidemocratic)的內容”。 “占中”正是這樣。從目標上看,它反對全國人大設定的普選條件,試圖完全排除北京在香港政改問題上的應有權力,這是典型的“非民主”。香港與中國是地方與中央的關系,中央的權力源于維護國家利益的義務,理所當然。以香港地方民主權力的名義,要求中央讓出國家的應有權力,哪來的道理?不是非民主是什么? 而從手段上看,它挑戰法律和秩序,霸占公共空間,強烈排斥與自己意見不同的人群,甚至反對整個中國,這又是典型的“反民主”。所有人都會質疑:一旦靠這種方式取得了政治權力,這群人怎么可能本著寬容妥協的精神推行真正的民主政治?又怎么可能阻止另外一群人以更為激進、更為暴烈的方式推翻他們自己? 第二、“占中”反普選。“占中”運動宣稱以爭取“國際標準”的“真普選”為目標。但回顧歷史,真正符合“國際標準”的普選恰恰都是漸進實現的普選,沒有任何一個成功的普選從一開始就是完全不加任何條件的一人一票。 |
相關閱讀:
- [ 10-12]香港“財爺”憂慮“占中”繼續 社會矛盾加劇
- [ 10-12]香港警方及消防處代表就“占中”非法示威活動會見記者
- [ 10-12]"占中"支持率全線下跌 網民稱其難逃失敗命運
- [ 10-12]香港一家發展商因大學未阻止學生“占中”而終止獎學金贊助
- [ 10-12]港媒評論:“占中”零容忍 清場需果斷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