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北京市公布了《關于繼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首次提出按功能建立“金字塔”型的分級醫療服務體系。北京市發展改革委委員、北京市醫改辦主任韓曉芳表示,意見提出了影響醫改全局的改革思路,主要是要滿足居民健康需求,具體將按年度任務進行分解,5-8年全部落地。 基層醫療做 “健康守門人” “多年來,分級診療體系不夠健全,患者無序就醫,大醫院門診各種疾病都看,導致大醫院門診供不應求。”韓曉芳介紹,大醫院30%以上患者是去開藥的而不是看病,另一方面,政府建設的城市二級醫院和基層醫療機構又吃不飽,造成資源浪費。 意見中提到,北京將構建合理的分級醫療體系。合理劃分醫療機構定位,建立“金字塔”型的分級醫療體系,頂層由國家重點學科、臨床重點專科、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等組成,主要承擔醫學科研攻關和高層次人才培養任務;中層由區域醫療中心構成,主要承擔區域內急難重癥治療任務;基層由網絡化、廣泛可及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包括私人診所等)組成,堅持防治結合,做居民的“健康守門人”,主要承擔常見病、重癥康復和疾病防控、健康促進等功能。 韓曉芳表示,意見最重要的就是提出按功能定位來分級診療體系,“大醫院將逐步大幅度壓縮普通門診,主要看的是急難重癥病人,大量的醫生、資源要向基層轉移。” 意見明確提出,逐步建立和完善基層首診、分級醫療、雙向轉診制度,財政、醫保、價格、人才和藥物等各項政策措施均要圍繞這項改革目標聯合發力。 醫療機構逐步實行全員合同聘用制 “目前,人事薪酬制度改革滯后,已經影響了公立醫院改革、社會辦醫等重大改革的進程。”韓曉芳介紹說,目前的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是“單位人”管理模式,就職單位承擔了職工的培養、薪酬、福利、基本保障以及醫療責任等,僵化的人事制度使得人員能上不能下,能進不能出,想要的人進不來,閑人、懶人出不去,人力資源短缺與資源浪費并存,醫師多點執業要取得實質性推進難度較大。 意見中提到,北京市將改革公立醫療機構人事管理制度。創新編制管理制度,落實醫院用人自主權,實行崗位管理,同崗同酬同待遇。將醫務人員基本社會保障納入全市社會保障體系,實現基本保障社會化。健全醫療執業保險制度,推行醫療責任強制險。實行全員合同聘用制,建立能進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機制。 韓曉芳表示,建立靈活的用人制度,醫療機構可采用全職、兼職等多種用工形式,與醫務人員簽訂部分工作時間聘用合同,約定服務時間及相應的薪酬、待遇和責任;推進醫師多點執業,符合條件的政府辦醫療機構的醫務人員可以到社會辦醫療機構兼職或開辦私人診所。 改革補償機制遏制過度用藥過度檢查 針對老百姓普遍反映的“看病貴”問題,意見明確提出,將改革補償機制,加快理順醫藥價格體系,破除以藥補醫,從利益機制上遏制過度用藥、過度檢查、過度使用高值耗材等現象,切實提高醫療質量與安全,合理減輕患者就醫負擔。 韓曉芳表示,政府對公立醫療機構的投入雖然增長較快,但仍主要是以“養機構養人”等直接投入的方式,資金投入效率有待提高,再加上醫療服務價格多年未做調整,體現醫務人員技術勞務價值的服務項目價格偏低,藥品、耗材、大型儀器設備檢查和部分檢驗項目價格虛高,再加上按項目定價、按項目付費機制的共同作用,形成了扭曲醫療行為的“以藥補醫”機制。 意見明確提出,按照積極穩妥、成熟先行的原則,逐步調整醫療服務價格。探索按病種定價、打包定價、醫保談判定價等新型醫藥價格管理方式,建立有利于促進規范醫療行為、提高服務質量的價格機制。 據韓曉芳介紹,北京市將實行分類管理,公立醫療機構基本醫療服務價格由政府管理;非公立醫療機構醫療服務價格實行市場調節;醫保定點非公立醫療機構為參保人提供基本醫療服務的具體付費方式和標準,通過醫保談判定價的方式確定。加快藥品和醫用設備耗材等流通領域改革,在破除以藥補醫的前提下,強化市場競爭機制,支持醫療機構通過聯合采購等形式,擠出價格水分。 韓曉芳表示:“醫改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整體謀劃,不斷深化,總體看,北京前一階段的醫改取得了比較顯著的成效,但前一階段的醫改是以增量改革為主,是一些專項改革的推進模式。隨著增量改革任務基本完成,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下一階段任務將更加艱巨。” (原標題:北京將建“金字塔”型醫療體系 大醫院壓縮普通門診) |
相關閱讀:
- [ 10-15]北京大火快餐經理逃跑未組織疏散 辯稱向外跑是本能
- [ 10-15]北京游客11月再度“黃金周” 廈門清新空氣成目的地
- [ 10-15]北京醫改確定路線圖 大醫院普通門診將大幅壓縮
- [ 10-15]北京各大醫院依舊難掛號 專家號被炒至1500元
- [ 10-15]調查顯示:票價超5元七成北京居民放棄乘地鐵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