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霾“真元兇”尚待定論 治理霧霾,最緊要的就是確定“真元兇”到底是什么? 有專家認為,燃煤造成的“煤煙型污染”是空氣質量的頭號污染源,燃煤造成的污染占中國煙塵排放的70%;可就有人反駁,近年來相對交通排放,燃煤對霧霾天的相對影響較十年前并沒增加,可能還略有下降。 有研究表示,“汽車尾氣”才是罪魁禍首,機動車尾氣排放產生的有機氣溶膠等是PM 2.5的主要組分;可又有科研團隊報告稱,汽車尾氣所占比例不高,化石燃料燃燒排放才是污染主要來源。 化肥、秸稈燃燒、養殖業產生的排泄物釋放大量的氨氣,最終增大污染物排放量;降水日數、平均風速減少,影響霾的驅散和清除;甚至連“做飯”“放屁”等都在貢獻PM 2.5…… 按照部分城市公布的結果,北京本地排放源以機動車、燃煤、工業生產、揚塵為主,機動車尾氣是主要來源;天津則以揚塵(地面上的塵土進入大氣)、燃煤和機動車排放為主要來源。 對于今秋的首場霧霾,中國氣象局京津冀環境氣象中心首席預報員廖曉農稱,無風、高濕、秸稈焚燒是今秋霧霾“提早報道”的主要原因。 “僅有的風還是南風向,將區域污染物匯聚。8日早晨短時降雨增加了空氣濕度,在‘穩定天氣背景’下疊加了顆粒物的吸濕增長效應,污染物濃度進一步上升。”廖曉農說。 此外,專家認為“秸稈焚燒”也是本次重污染形成的重要因素。根據環保部對秸稈焚燒的衛星遙感監測,北方地區逐漸進入秋收季節,國慶期間部分省市秸稈焚燒集中。這種本可人為減少的“特殊污染源”加重了霧霾。 “秸稈焚燒,直接排放一次顆粒物,煙氣含‘有機氣溶膠’,可形成PM 2.5。”北京市環保局大氣污染綜合治理協調處處長李立新介紹,去年夏季遙感監測顯示,大范圍秸稈焚燒 曾經使PM 2.5濃度在幾小時內由110微克/立方米上升到460微克/立方米。 消息發布后在網上引起了熱議。但也有人評論說:“刀耕火種”是中國農業的傳統,秸稈燒了許多年,緣何最近才被提及? 面對這樣的質疑,專家表示,當前中國的霧霾是多種污染物協同作用而生,屬于復合型污染,機動車、燃煤和工業排放是造成霧霾的最主要原因。“但恰逢夏收、秋收季節,如果遇到靜穩天氣等不利于污染物擴散的氣象條件時,秸稈集中焚燒對霧霾的貢獻就會凸顯,迅速積累的污染物在無風、高濕的條件下難以散去,惡化了原本嚴重的霧霾。”北京市農業局能源生態處處長王宇說。 治霾緣何“雷聲大雨點小” 河北廊坊、保定、石家莊等多地啟動機動車尾號限行;天津,上半年就已開始實行小客車總量調控管理和機動車限行交通管理等“限號”措施……抗霾至今已有兩三年時間,多地投入巨資治霾,限行、禁燒、關停等藥方不斷升級。然而,當霧霾再度來襲,為何人們感覺治霾成效不大? 據環保部統計,今年上半年74個城市總體空氣質量有所改善,平均達標天數比例由58.7%上升為60 .3%。其中京津冀區域空氣質量明顯改善,13個城市達標天數比例提高3.2個百分點,空氣重污染發生的頻次、持續的時間和污染的強度同比均明顯降低。但從7月份單月來看,京津冀區域13個城市平均達標天數比例由48 .6%下降到42.6%,空氣質量有所下降。 專家表示,我國霧霾是在工業化發展與機動車劇增同步的情況下,污染疊加并相互作用所致,屬于大面積區域性、復合型污染,不同于上世紀倫敦(煤煙型為主)、洛杉磯(機動車為首要原因)相對單一的污染,因此,治霾需打持久戰、組合拳。 中科院“大氣灰霾追因與控制”專項首席科學家賀泓指出,發達國家大氣污染呈現明顯“階段性特征”,即工業排放、城鎮化與機動車文明相繼發展,我國則是三者在幾十年內同時出現,此間產生大量污染疊加,復合型污染治理難度極大。 業內人士表示,治理污染不可完全依賴對工業“關停并轉”,也并非只是簡單地限制煤炭使用,而是需提升排污標準,大力推進清潔生產技術應用,嚴懲不正常運行脫硫、脫硝、除塵等環保設施的行為,才是關鍵之舉。 然而,事實上,仍有不少害群之馬拿著國家的脫硫補貼卻不運行環保設施。國家發改委等部門今年7月對10家火電企業扣減和罰款5億余元,處罰其“不正常運行脫硫設施、卻冒領脫硫補貼”的違規行為。此前,環保部對去年脫硫數據造假的19家企業予以處罰,五大電力集團、華潤、中石油、神華等央企子公司均上榜。 環北京地區部分污染企業偷排直排現象更是觸目驚心,點狀排放、游擊作業,成為污染防治的“硬骨頭”。記者沿107國道在距北京約百公里的河北省走訪,沿途不時可見一團團“黑霧”涌向天空。小煉油廠、小煉鐵廠、小加工廠等污染企業,是當地重要的謀生場所,直排造成大氣污染嚴重,直接損害群眾健康。 河北省某縣環保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環保執法現在處于“弱勢”。以小塑料產業為例,一是取證難,違法作坊主為粉碎機焊上轱轆,聽聞執法人員來了,粉碎機一拉就消失;二是處罰難,如按法律規定違法生產作坊應處罰10萬元,但業主如果拒付,執法部門也無可奈何。 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脫硫脫硝委員會副秘書長路光杰說:“劣質煤與好煤,一噸價差一二百元,大電廠一天燒煤1萬噸,一年價差好幾億元,不用環保設備的鋼廠一年能省下至少數百萬元。” 此外,排放標準存差距、認識水平欠到位、治理力度打折扣、基層環保執法部門頻遭“閉門羹”、檢查對象作弊及冒充負責人阻撓執法、與執法人員打“游擊戰”等現象頻發,甚至“花錢作假買合格”……多方面現象正在制約“協同治霾”。 例如,河北的排污收費標準與京津反差巨大,其四項主要污染物收費標準,僅為京津的兩至三成。業內人士擔憂,京津冀交接地,恐將頻現化工企業轉到河北的“排污收費洼地”,導致部分企業寧可繳納排污費也不積極治污。 在機動車污染治理方面也存在種種問題。據統計,機動車在北京P M2 .5本地來源的占比達31 .1%。1輛達標“國四重柴”排放的氮氧化物,相當于約90輛“國四汽油轎車”。而不達標或更差標準的重柴,排放約是200倍以上的“國四汽油轎車”。由此推算,每夜外地柴油車在京排放的污染物,遠超全市所有京牌機動車連夜行駛,是名副其實的“移動煙囪”。 今年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稱“向污染宣戰”,提及針對霧霾頻發、大氣污染等問題,要在今年淘汰600萬輛“國二”以下的“黃標車”和老舊機動車。然而,業內人士稱,“國二”柴油發動機套“國四”殼子生產,是一個“公開的秘密”。由于環保前置審查缺失,法律尚無環保召回,大量黑煙車已然上路,靠后期路檢處罰治理污染無法解決根本問題。 更令人擔憂的是,還有車商和生產企業聯合造假。首先,車商向廠家預定“國三”或“國二”車,但要求有全套的“國四”手續。企業則根據特殊訂單,在生產過程中把“國三”或“國二”車的發動機號碼篡改成“國四”發動機型號,再偽造“國四”合格證。車商拿著“國四”合格證,配合有“國四”發動機型號的車,就可為“國三”或“國二”車順利上牌。 應急機制不暢流于形式 中國環保部10月13日向媒體通報表示,京津冀積極開展重污染天氣應急工作,但一些地區應急工作還存在形式大于內容,應急機制不協調、不順暢,部分涉及民生的應急措施難以完全落到實處等諸多問題。 督查組抽查了石家莊市裕華、長安、新華三個市轄區,有兩個區應急期間道路噴霧灑水工作量仍然維持在日常水平。在邯鄲市,應急響應區域僅局限于主城區。對于邯鄲市區周邊,尤其是工業企業相對集中、排放量占比較多的武安市、峰峰礦區、永年縣等地均未采取應急措施。 督查組發現,一些地方霧霾應急還存在環保部門“單打獨斗”,部分應急措施遭遇落實難,一些地區、企業應急響應遲緩滯后,部分地區應急預案科學性和可操作性不強等問題。 記者調研了解到,京津冀地區多個城市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經過重新修訂后,目前已實現預警和應急響應分級標準的基本統一,但在準確預警、快速反應、區域聯動等方面問題突出。 首先,氣候預警能力差距大。北京市環保局大氣污染綜合治理協調處處長李立新說,目前北京市有較為完善的空氣質量預報預警系統,可以預報未來幾天的空氣質量變化。天津市環保局監測中心主任孫韌說,天津市從2014年初開始監測并實時發布PM 2.5數據,累積數據不滿一年,目前還不具備準確預測空氣質量的條件。河北省環境應急與重污染天氣預警中心主任王曉利說,中心成立不久,雖然人員基本到位,但計算機、模型等硬件設備還在招標過程中。目前河北省還是依靠經驗來預判空氣質量,只能比較準確地預測到未來24小時的大氣污染情況。 其次,應急響應措施滯后。國家環保部副部長翟青稱,目前京津冀三地以及河北省多個市(縣)的重污染天氣應急指揮部辦公室都設立在環保部門,在政府授權有限、工作機制不健全的情況下,部門協調力度薄弱,難以形成“部門各司其職齊抓共管”的局面,導致重污染天氣應急響應措施落實不到位。 天津市環保局總工程師包景嶺說,盡管人員、科技、通信、經費等幾個應急響應保障方面已經寫入天津市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但具體落實有難度。比如擴大空氣質量監測網絡的覆蓋范圍,投入大氣污染源自動監控系統,加強監測、氣象專家隊伍建設等工作,遠未達到實際需求。 第三,區域聯動水平低。三地環保部門人士表示,盡管京津冀相關城市已有了標準互認的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重污染天氣形勢也高度相關,但目前各城市之間應對重污染天氣,在天氣預報預警、應急響應方面都還達不到聯動。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高健認為,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涉及部門廣、協調程序多、社會影響大,造成應急響應速度慢。除了環保、氣象部門,重污染天氣應急響應,還直接涉及交通、港口、衛生、教育以及綜合執法部門,間接涉及發改、水務、園林、監察局等部門,各個環節響應預警,也都需要時間。一個不爭的事實是,由于重污染天氣預警的精確度不高,也客觀上打擊了部門聯動的積極性。 (記者呂福明、方問禹、倪元錦、陳弘毅、鞏志宏、房寧、陳盈珊、楊維漢、余曉潔綜合報道) |
相關閱讀:
- [ 10-16]浙江杭州啟動霧霾與人群健康影響監測 揭密霧霾影響
- [ 10-16]明夜起京津冀將再遭三天霧霾 局地重污染(圖)
- [ 10-16]讀懂“等風來”背后的霧霾焦慮
- [ 10-16]多位環保局長就霧霾天倒苦水:霧霾根本管不了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