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是國際消除貧困日,也是我國首個“扶貧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首個“扶貧日”之際作出重要批示,強調全黨全社會繼續共同努力,形成扶貧開發工作強大合力。
記者梳理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的考察足跡、工作軌跡后發現,從河北阜平到甘肅定西,從湖南湘西到山東臨沂再到南疆,總書記多次深入貧困地區。扶貧開發工作和數以億計的貧困人口,是他心中始終的“牽掛”。
河北阜平
【時間】
2012年12月29日至30日
【現場】
2013年元旦前夕,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地處太行山深處的特困村——阜平縣龍泉關鎮駱駝灣村、顧家臺村看“真貧”,了解中國最貧困地方和群眾的真實情況,思考經濟社會發展的“短板”,和干部群眾共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大計。
在阜平顧家臺村的座談會上,習近平說:“我非常不滿意,甚至憤怒的是扶貧款項被截留和挪作他用。”
駱駝灣村、顧家臺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都不到1000元。顧家臺村村支書顧叔軍事后回憶:“我給總書記匯報了今后怎么干好工作,提出我們村子也要實現翻番奔小康。總書記馬上說,你翻番人均收入也才兩千,離小康還有很遠距離。說這話時,他緊鎖著眉頭”。
習近平總書記臨上車前轉身叮囑顧叔軍說,希望早日聽到鄉親們脫貧致富的好消息。
【談扶貧】
阜平之行,習近平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論斷。他鼓勵干部群眾“只要有信心,黃土變成金”,大家一起來努力,讓鄉親們都能快點脫貧致富奔小康。他還提出了扶貧開發工作的4項原則: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分類指導、因勢利導。
(習近平在河北省阜平縣看望慰問困難群眾,考察扶貧工作。新華社記者蘭紅光攝)
甘肅定西、臨夏
【時間】
2013年2月2日至5日
【現場】
2013年蛇年春節前夕,習近平在甘肅看望各族干部群眾時來到古來就有“瘠苦甲于天下”之稱、依然是連片特困地區的定西、臨夏。他不顧山大溝深,道路陡峭,黃土飛揚,繞過九曲十八彎,先后來到海拔2400多米的定西市渭源縣元古堆村和海拔1900多米的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族自治縣布楞溝村,入戶看望老黨員和困難群眾。
【談扶貧】
習近平強調,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扶貧開發工作,特別是高度重視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發展,一定會給鄉親們更多支持和幫助,鄉親們要發揚自強自立精神,找準發展路子、苦干實干,早日改變貧困面貌。各級干部要多到群眾最需要的地方去解決問題,多到發展最困難的地方去打開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