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于網絡) 新華社北京10月17日電依法治國的重要任務是依法治權或依法行權。記者在調研中發現,把各種權力,尤其是行政權力扎到法治的籠子里,仍然十分艱巨。大量的違法案件表明,不受法治約束的權力必然導致動作變形,甚至是腐敗,而這成為全面實施依法治國進程中必須跨越的障礙。 調研中有這樣四個鏡頭始終在眼前揮之不去: 【鏡頭一】 在跟隨一位市委書記調研時,這位書記在車上對記者大談加強法治的緊迫性,尤其是領導干部帶頭守法的重要性,而下車后,他在指揮拆遷時,大手一揮,把這個拆了,把那個拆了,很難感覺到他的法治思維在哪里,可謂是“談法治時滔滔不絕,做決策時權力滔滔”。 【鏡頭二】 一位在基層做過書記的領導干部不無憂慮地說,在當市委書記時,有人想讓他干預一起法院審理的案件,他回復說,法院獨立審案子,自己無權干預,結果這位請托人拍著桌子吼道,“全市都歸你管,法院還能不聽你的?!”這位干部說,自己當時后背發涼,“你說要搞法治,但別人卻不信。” 【鏡頭三】 一位剛結束出庭應訴的國土局局長頭上冒著汗珠,他坦率地對記者說,坐在被告席上,感覺就像一個沒有完成作業的學生,接受嚴格的考問,甚至近于苛刻的質問,根本不可能有自己代表行政機關的自豪感或者優越感。另外,坐在被告席上,真切地感受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神圣,感受到群眾與司法權力對行政權力的監督和制約。 【鏡頭四】 接受采訪時,一位當基層政府法律顧問的律師正在寫辭職報告,他道出了其中原委,即當地領導在做決策時一遇到法律紅線,就要求他這個當法律顧問的想辦法突破,甚至是做假文書來對付監督,他實在受不了這樣的煎熬,于是決定辭去法律顧問一職。 這些在調研中捕捉到的鏡頭,并非是孤立的,一個共性的現象就是行政權力難入法治軌道。事實上,行政權力在行使過程中是否規范、是否合法,既取決于公職人員的法治意識高低,還取決于社會環境、文化的影響,同時,也取決于監督力量的強弱。這些“鏡頭”從各個側面反映了權力與法治在一些領域、一些方面的激烈較量,也反映了實施依法行政的緊迫性和艱巨性。 |
相關閱讀:
- [ 10-18][書記縣長在忙啥]集美區委書記區長參加領導干部作風民主評議
- [ 10-17]河南扶貧辦原書記胡玉成受賄案開庭 涉案1100余萬元
- [ 10-17]湖南大學校長:書記校長團結則事半功倍
- [ 10-17][書記縣長在忙啥]惠安縣長會見新加坡惠安公會一行
- [ 10-16][書記縣長在忙啥]平和縣委書記、縣長參加蜜柚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