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制度、機制和文化的有機統一
2014-10-20 09:24:45? ?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陳瑋 陳瑜輝 |
分享到:
|
確保法律有效實施是保障 習近平同志指出,“如果有了法律而不實施,或者實施不力,那再多法律也是一紙空文,依法治國就會成為一句空話?!边@些年我國法治建設存在的問題突出表現在法律執行層面,一些執法司法人員的能力水平不適應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法治需求。為此,亟須健全法律實施機制,確保法律有效實施。 健全執法司法監督制衡機制。絕對權力導致絕對腐敗。法治社會建設決不允許只擁有權力而不承擔責任,決不允許只行使權力而不接受監督。否則,每一個執法者都有可能成為潛在的法律破壞者,而每一個公民都有可能成為這種破壞行為的受害者。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執法司法公開可以有效防止不公正。要擴大執法司法公開,真正保障人民群眾的知情權、監督權,以公開促公正,以透明保廉潔。完善執法司法責任制,健全錯案防止和執法司法過錯糾正、問責機制,建立執法司法人員懲戒和淘汰機制,嚴肅查處執法不嚴、裁判不公、徇私枉法等問題,對執法犯法者應實行嚴格制裁措施,并追懲到位。認真研究執法司法權力運行的特點和規律,研究對執法司法權的有效監督辦法,構建嚴密的監督網絡,做到法律監督、行政監督、群眾監督、輿論監督、民主監督等充分有效。 健全執法司法權不受非法干預機制。深化司法體制機制改革,保障司法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權力,樹立司法權威。切實解決司法地方化和行政化問題,排除地方保護主義干擾,尤其是執法司法機關內部不當干預。規范司法權力運行機制,完善司法人員分類管理和職業保障制度,使司法人員責、權、利相統一,敢于排除任何非法和不當干預,沒有后顧之憂。建立對非法干預執法司法行為的曝光和責任追究機制,使其不敢干預。 健全公民有序參與機制。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在我國這樣一個有著13億人口的大國,如果只有法官、檢察官、律師和法學專家等少數人了解法律、掌握法律,無論如何是建不成法治社會的。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F代社會治理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公眾參與。執法司法人員依法辦案,絕不是關起門來、脫離人民群眾辦案。要創新工作機制,擴大公民有序參與,使群眾的意見有序有效表達。從我國國情出發,探索建立中國特色的人民陪審團制度,形成對司法權力的有效制衡和監督,防止司法人員專斷權力,使司法者不敢犯錯、犯不了錯,即使犯了錯也能及時發現和糾正。 健全公民自覺守法機制。法治的直接效果就是規范公民行為,管理社會事務,維護正常社會秩序。實現這一效果,不僅需要健全執法司法機制,還需要健全公民自覺守法機制。研究采取管用的措施,增強普法宣傳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使普通公民知法、懂法,從而守法、用法。進一步加強對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和“兩新組織”管理人員的法治宣傳教育,使其掌握與市場經濟、經營管理相關的法律法規,做到誠信守法、依法管理、依法經營。建立重點問題依法治理機制,建立不誠信行為記錄、曝光、懲戒機制,使不誠信者寸步難行。認真研究、依法解決“法不治眾”問題,防止和減少群體性事件,維護正常秩序。深化信訪制度改革,把信訪問題納入法治軌道解決。特別重視干部隊伍守法問題,強化領導干部、執法人員“法律面前沒有例外”的意識,帶頭模范守法。 |
相關閱讀:
- [ 10-20]專家談“占中”:知法犯法嚴重沖擊香港法治傳統
- [ 10-20]從人治到法治:艱難而充滿希望的行程
- [ 10-20]愿法治為共享改革發展成果護航
- [ 10-20]中國法治建設的新節點
- [ 10-20]法治財稅, 為“新常態”奠基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