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州專家:澳制造業應轉型走出低谷 中國不是敵人
2014-10-22 15:06:45? ?來源:人民網 責任編輯:林晨 陳瑜輝 |
分享到:
|
針對澳大利亞制造業存在的衰退問題,澳大利亞產業界一段時間以來存在一種歸因于被中國人搶了生意的論調。就此問題,澳大利亞悉尼科技大學澳中關系研究院副院長詹姆斯·勞倫森與悉尼科技大學商學院院長羅伊·格林22日在《悉尼先驅晨報》上撰文進行了分析,指出澳大利亞制造業要走出低谷,應該向知識密集型產業轉型,而不應因行業困境而指責中國。 文章指出,隨著“中國制造”標簽變得隨處可見,澳大利亞制造業開始將其的出現衰退的始作俑者聚焦到了中國身上。但通過仔細觀察不難看出,中國進口所占的責任微乎其微,與此同時,中國在未來可能會成為拯救澳大利亞制造業的源頭,而不是以人們想象中的方式成為澳大利亞制造業的敵人。 今年年初,教授杰夫·博蘭的研究顯示,澳大利亞制造業的從業人員自20世紀70年代初已下降約40萬人。與此同時,中國已成為“世界工廠”,這兩者之間的聯系點是不可忽視的。 即使是隨意的閱讀數據都會讓人警惕。在20世紀70年代時產業界有一半的人遭遇失業,而中國直到1979年才開始融入全球經濟。僅在上世紀90年代,中國就已經占據澳大利亞進口商品的5%并在21世紀上升至14%。但這里的重點是,根據澳大利亞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從1990年到2008年,澳大利亞制造業的就業人數沒有下降。此外,由部門生產的產量反而上漲了31%,這也反映了生產率的增長。制造業再一次開始大量流失工作崗位工作是在2009年年中。因此,再次將與廉價的中國進口產品競爭作為一種解釋是說不通的。 根據上個月的經濟學家的報告,在中國工廠的平均工資在過去的十年增長了五倍;相比之下,澳大利亞制造業的平均收入僅增長了37%。這個趨勢對于中國而言將快速成為一個高成本生產商:經濟學家估計,在2020年制造成本將增加一倍,甚至三倍。 任何希望澳大利亞能在中國出口制成品實現廣泛的成功似乎在很久以前就已被擱置。你只要看看周圍建議澳中自由貿易協定和將機遇重點放在農業和服務業上的評論,就可以察覺這一現象。 然而,當今制造業的競爭力已經不再不依賴于降低成本提供更好的質量,設計和創新以及商業模式創新。一旦明白了這一點,對中國出口制成品將不再是一個白日夢。 澳大利亞的各式各樣的全球化,以知識為基礎的中端市場的制造商已經在運行方面留下了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記錄。中國現在已與美國勢均力敵的成為澳大利亞出口制成品的頭號目標。但是有一個關鍵的區別:中國一直在這方面以兩位數的速度增長,而美國已經呈現倒退趨勢。 需要考慮到的一點是:在過去的五年中,從外交貿易部公布的數據表明,澳大利亞的制成品出口中國的價值一直以每年13.8%的幅度增長。同時,對來自中國制成品的進口的數據僅為6.3%。澳大利亞制造業對中國的出口增長速度是從中國進口的兩倍以上。 當然,對中國的出口是從一個較低的基礎開始增長,但澳元價值是遠遠勝于往常的,去年達到46億澳元。 由此說明,澳大利亞的成本地位不容忽視。今年8月由波士頓咨詢集團出具的一份報告顯示,在世界25大出口國中,澳大利亞有制造成本最高的。 文章就此提出,澳大利亞需要做一些其他高成本的發達國家已經在做的事:不懈的地在全球市場和價值鏈中強調當前和潛在的地區競爭優勢,建立研發創新能力及鼓勵智能專業化的新興制造業“微型跨國公司”。(馬詠佳) |
相關閱讀:
- [ 10-21]從企業看信心系列報道:玉柴轉型升級進行時
- [ 10-21]90后女孩以80億元財富登上胡潤女富豪榜 列第25位
- [ 10-21]中國百萬女富豪達317位 90后億萬女富豪再度上榜
- [ 10-16]9月份福建制造業生產經營活動預期指數為59.3%
- [ 10-03]9月非制造業PMI指數創八個月最低 房地產仍低迷
- [ 09-24]專家:上海需準備迎接“工業4.0時代”
- [ 09-22]調查顯示臺灣基本工資明年調漲 83%企業不理會
- [ 09-16]臺灣高端制造業抱團參加中國—東盟博覽會開拓市場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