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全會公報解讀:依憲治國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基石
2014-10-24 20:48:22? ?來源:中國網 責任編輯:黃麗紅 李艷 |
分享到:
|
依憲治國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基石 ——四中全會公報評論解讀之二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研究員 周漢華 四中全會公報提出,堅持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堅持依法執政首先要堅持依憲執政。全會公報的這一重要表述,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極強的現實意義。 首先,進一步明確了依法治國與依憲法治國的關系,強調了依憲治國在戰略布局中的重要性?,F行憲法規定,“本憲法以法律的形式確認了中國各族人民奮斗的成果,規定了國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務,是國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但在實踐中,存在“違法有后果、違憲無所謂”的現象,少數人甚至認為憲法只是一紙宣言,不具有直接法律效力。全會公報突出依憲治國的基礎地位,進一步明確表明了依憲治國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戰略布局的基石。 其次,明確了黨的領導與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關系,強調了依憲治國在戰略布局中的根本性。我國憲法確立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堅持依憲治國、依憲執政,就是堅持黨的領導,是黨的領導、人家當家作主、依法治國三者有機統一的最佳實現形式。 再次,強調了依憲治國在全局部署中的優先性?,F行憲法規定,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并負有維護憲法尊嚴、保證憲法實施的職責。憲法還規定全國人大常委會負責解釋憲法,全國人大和全國人大常委會負責監督憲法實施。但是,因為各種原因,距離形成全民遵守憲法、保證憲法實施的目標還有一定距離。 俗話說,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只有首先確立憲法權威,才能確立法治權威。全會公報對于“首先要”的強調,突出了依憲治國在全局部署中的優先性;公報還對健全憲法實施和監督制度,完善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憲法監督制度,健全憲法解釋程序機制進行了具體部署,這讓我們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偉大實踐更加充滿信心。 |
相關閱讀:
- [ 10-24]解讀四中全會干貨:指導思想由“三”變“四”
- [ 10-24]"法治"出現50余次透露了哪些信號?--四中全會公報解讀
- [ 10-24]發改委黨組傳達學習貫徹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
- [ 10-24]四中全會繪制“法治中國”路線圖 四大亮點護航改革
- [ 10-24]趙正群:提出法治的"引領作用"具有重要理論創新意義
- [ 10-24]熱議十八屆四中全會:依法治國將激發中國發展潛力
- [ 10-24]網民熱議全會公報:出乎意料的好 就看落實!
- [ 10-24]四中全會公報高頻詞:“依法治國”出現23次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