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10月23日,十八屆四中全會落下帷幕。本報幾位駐外記者發回稿件,興奮地講述他們在異國他鄉的感受。的確,四中全會離他們并不遙遠,因為中國和世界越來越近。
巴西——中國在那頭,我在這頭
本報駐巴西記者 侯露露
湯巍是巴西圣保羅一家律所的合伙人。湯巍與記者分享了這樣一件事:一大早,他的一位巴西同事很興奮地跑來跟他說:“中國在開有關法律的大會你知道嗎?看來是準備在司法體制上進行改革了,非常棒!”
“我當然知道四中全會意義重大,這是中國司法改革邁出的一大步,對未來很多年都有重要意義。但是這些話從一個巴西人嘴里講出來,還真是讓我覺得自豪。”湯巍說。
也是在今天,記者收到一封郵件,寫信人是圣保羅大學教授國際法的湯怡欣教授。湯教授在學校里開了一門有關中國法律的課。他在郵件里說,“學生們都對中國很感興趣,包括中國的法律和文化。在課堂上,學生們會經常討論中國的法治進程、立法決策的形式”。說起四中全會,他認為“在司法領域,這是一個空前的會議”。
這兩件事,放在一起很有點意思。以往說起中國,巴西人的反應是什么呢?“食物好吃嗎?”“東西便宜不?”“遙遠神秘啊!”如今,“中國開四中全會,你怎么看?”“你們的反腐敗力度看起來真不小!”“中國的改革步子越來越大!”“習近平主席前不久訪問巴西,巴西和中國是好朋友!”這樣的話,越來越多出自巴西人的口中。
從地理距離上來說,中國巴西相距近20000公里——巴西幾乎是這個星球上距離中國最遠的國家。
從心理距離上來說,只隔著一個屏幕,中國在那頭,我在這頭。
俄羅斯——給中國的掌聲越來越多
本報駐俄羅斯記者 謝亞宏
十八屆四中全會的召開是中國政治生活的一件大事,作為中國好鄰居、好伙伴、好朋友的俄羅斯對此自然十分關注。
21日,俄羅斯外媒網(一家專門翻譯外國媒體評論的網站)全文轉發了當天《環球時報》的社評《推進依法治國莫受西方輿論干擾》,跟帖留言中一片叫好聲。一位名叫尼古拉的網友對照俄羅斯的法律執行力,由衷感嘆:俄羅斯政府應該學習中國推進法治建設的決心!
22日,俄《商業咨詢報》網站系統梳理了自1997年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國方略以來中國的法治建設,強調了十八屆四中全會的階段性意義。
24日,俄羅斯報紙網對四中全會的報道題目則是《習同志強調法院的意義》,認為在目前反腐的大背景下,再次強調依法治國將重創腐敗中的“宗族關系”,貫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觀念。網友的留言不但贊中國,還有不少人在贊習主席,言語中能感受到俄羅斯人民對習主席的一系列治國理政方略并不陌生。
俄羅斯科學院東方學研究所的季卡列夫博士是一位老中國通,他在接受采訪時也表達了對此次全會的期待:“中國的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目標將進一步完善經濟和社會活動規范,促進良性循環,使中國步入世界強國之林,但沒有十幾億中國人民的參與和遵守是肯定行不通的。我十分期待中國政府接下來如何調動民眾積極性。”
近期記者有種感受頗為強烈,那就是俄羅斯媒體報道中的中國元素急劇增加,總統普京也在公開場合大加夸贊中國。很多俄羅斯朋友告訴我,他們對中國真心感激。駐站兩年,一個深刻感受:俄羅斯給中國的掌聲越來越多了。
巴基斯坦——對中國的新印象:“法治”
本報駐巴基斯坦記者 楊迅
四中全會在巴基斯坦絕不是個陌生話題。在記者站附近的中餐館,墻上的大彩電里不停播放著四中全會的新聞。走進餐館,幾個前來就餐的當地人,正目不轉睛地盯著電視。他們見到中國面孔,簡直是眉飛色舞,拉住我詳細詢問四中全會的背景及內容。邊看邊聊,飯菜都涼了。
“四中全會離巴基斯坦遠嗎,不遠啊!會議的重頭戲是依法治國,很多國家都需要。設想一下,一個巴基斯坦人如果去中國旅游,首先會和海關等機構打交道,那里的工作人員都是執法者。你看,生活中想繞過全會的精神,都很難呢。”
我去拜訪哈立德·拉赫曼先生,他談起四中全會竟然如數家珍。拉赫曼是中國問題專家,伊斯蘭堡政策研究所的所長,也是我的老朋友。“上個月,我在中國參加研討會時,就聽到了四中全會的消息。隨著中國的發展,對于法治的需求也在增加。這樣的會議與每個人的生活都有緊密的關聯。”
拉赫曼先生的話勾起了我的思緒,提到中國,巴基斯坦人的第一印象是啥?這幾天,當地朋友給出了答案:“好朋友”“發展快”“富裕”。他們對四中全會很有興趣。通過這幾天的熱議,很多人對中國的印象新增一條,那就是“法治”。
拉赫曼介紹說,去過中國的巴基斯坦人都會感到,中國的法治狀況好于許多國家。中國有較為健全的法律架構,中國共產黨越來越注重基層民眾的需求。不過,拉赫曼也表示,中國法治當前并非沒有問題。一是在執法時,需要避免粗魯和傲慢;二是腐敗、不平等、濫用職權的情況時有發生。
很多巴基斯坦人把“改變世界”的重任寄望于中國:“當今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中國身上,中國的一言一行也有示范作用。”
拉赫曼還鄭重地向我推銷他的獨特理論:快樂的人不易犯罪,因此國家需要提升民眾的快樂指數。“四中全會倡導的依法治國聽上去有些學術,但這一概念的重要性不光體現在學理層面,也表現在實施層面。在法律體系下,如果立法、執法、司法機構通力協作,人們生活質量就會更有保障。”拉赫曼看了看聽得入神的我,笑了:“那么現在,你還會覺得四中全會離我們的生活很遠嗎?”
南非——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期盼
本報駐南非記者 王欲然
南非第一大城市約翰內斯堡離北京18000多公里。人們正忙著應對貨幣貶值、通貨膨脹、失業率升高等疑難雜癥。但這里還有很多人在關注四中全會。“四中全會?我在關注。這是中國最高領導層關于法制建設的會議。南非該向中國學習……你懂的!”南非高等法院律師邁克爾這樣告訴記者。
當然,知道他所說“你懂的”這層含義的人,都會默默苦笑一下。南非的社會治安已經成為阻礙該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頑疾。“我希望中國的四中全會能推動司法領域的改革,為南非樹立一個用嚴格的法律來治理國家的典范。你知道,這在我們國家是非常必要的”。
“你有沒有關注‘刀鋒戰士’的審判?”邁克爾在電話那頭問我。21日,南非著名殘疾人運動員皮斯托瑞斯因過失殺人罪被北豪登省高等法院判處5年監禁。這個曾象征著不屈不撓、奮發圖強新南非精神的“天使”,成為了“階下囚”。“是的,任何人觸犯了法律就應受到懲罰,不管他曾經帶給了我們怎樣的輝煌。這在中國也是一樣,你們不也抓了很多‘老虎’‘蒼蠅’嗎?”
四中全會離非洲有多遠?我的答案是很近,因為在每個人的心中都有對實現法治國家的期盼。
(本報圣保羅、莫斯科、伊斯蘭堡、約翰內斯堡10月24日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