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10月25日電(記者 闞楓)“在高考指揮棒下,可以理解中國家長致力于培養孩子的考試能力,但是,必須清楚,好成績并非一個人的終身競爭力。”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俞敏洪25日在北京表示。 10月25日,由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主辦的第七屆新東方家庭教育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在以“孩子的聲音”為主題的論壇上,教育學者、中小學及幼兒教育工作者以及眾多大中小學生和家長,共同探討當前中國家庭教育的困境與出路。 近年來,諸多親子類節目在中國電視熒屏上賺得較高收視率,電視機前,越來越多的70后、80后,甚至部分90后中國父母,透過電視節目開始反思為人父母之道。 但是,從“虎媽”“狼爸”引來社會對“棍棒教育”的質疑,到諸如“大學生快遞臟衣服回家”引發輿論對“蜜糖教育”的聲討,兩種極端的教育方式,折射出中國父母對家庭教育的雙重困惑。 在25日的論壇上,針對中國家長多寄希望于考試與升學來“望子成龍”的心態,俞敏洪提出了孩子的“終身競爭力”概念。 “中國的家長追求名校,但是,其實考進北大清華的孩子未必一定具有競爭力,北大清華的畢業生中,真正取得成就的人的比例,并不比一般大學高多少,所以,好的學習成績與孩子的終身競爭力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俞敏洪說。 俞敏洪表示,在中國當前的教育環境中,高考指揮棒下,對于到底應該把孩子培養成什么樣的人,很多家長并沒有清醒的認識。他們往往用單一的學習成績作為評價標準,但是這樣的培養,讓很多孩子變得很功利,缺少自立能力。 “培養孩子海闊天空的胸懷,培養孩子積極向上的個性,培養孩子面對挫折和失敗奮勇前進的精神,以及與人交往的團隊合作能力,這些對孩子來說,比上任何大學都重要。”談及“終身競爭力”的范疇,俞敏洪這樣解釋。 在論壇上,與會的諸多教育學者也分析,無論是“棍棒教育”的嚴苛還是“蜜糖教育”的溺愛,中國父母都把孩子的成才作為家庭教育的終極目標。但是對于什么是“成才”,在當下的中國社會環境中,家長們更多的是去社會選拔標準中尋找答案,而“應試”與“升學”自然也就成了他們心中的標尺。 “教育的目的是讓每個人得到自我完善,讓生活更美好,但是在單一社會評價體系中,應試教育的大環境,讓教育中的功利化、競技化色彩越來越濃。”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表示,從幼升小、小升初,到中考、高考,中國的孩子都處在一種被規劃、被管理、被學習的狀態,“中國家庭教育甚至異化為一種功利的親子關系”。 在熊丙奇看來,改變大的教育環境需要政府、學校、家庭的共同努力,需要中國教育的深層次改革,但是,作為家長來說,必須明確高考并非培養孩子的終極目標,考試更并非衡量優秀的唯一標準。 他建議,在家庭教育中,中國的家長應該給予孩子更多的公民教育、生活教育、生命教育和心理教育,從小就培養孩子的公民意識、公民責任,培養他們的獨立生活能力,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身心。(完)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