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0月25日電(記者李亞紅)近年來,我國在醫學界投入巨大,但很少有世界性影響的醫學研究成果。“在當前的醫學前沿領域,我國有幾個人占有一席之地?有幾項研究成果是世界性的?”23日,在中日友好醫院建院30周年《而立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曹雪濤的發問值得深思。 曹雪濤介紹,當前我國醫學面臨的主要問題包括:絕大部分臨床診療技術是從國外引進的,能夠造福患者的獨創技術很少;大型醫療器械和藥品絕大部分也是從國外進口或仿造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不多。 患者感到“看病貴”,主要是檢查費高、藥費高。以患者在醫院經常遇到的核磁共振檢查為例,在北京做一次需要費用約800元。記者了解到,目前我國大型醫療設備如CT和3T的核磁基本上被德國西門子、美國通用電氣和荷蘭飛利浦這三家國外廠家壟斷。實際上,“大醫院購買的核磁共振機等大型設備招標,幾乎沒有國產品牌來投標,因為國內的相關產品還不入流。”一家三甲醫院的放射科主任說。 我國有大量的患者人群,有巨大的國家財力投入,為什么先進的醫療技術、好藥品、好醫療器械幾乎都要靠進口、仿造?有醫學界專家認為,因為當前大小病患者都涌進大醫院,本該解決疑難雜癥、引領醫學研究的大醫院的醫生“忙得顧不上吃飯、喝水,搞科研較少”。 為改變這一狀況,北京新醫改提出,合理劃分醫療機構的功能定位,“塔尖”是國家重點學科、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等。逐步大幅度壓縮大醫院普通門診,最終形成“金字塔”型的分級醫療服務體系,遏制“塔尖”大醫院盲目擴張的逐利勢頭,讓他們能夠代表國家醫學最高水平,重點提升科研攻關和人才培養力量。 當然也有醫生、醫學科研人員認為,我國醫學科研發展慢,因為科研條件不夠優越等。曹雪濤說:“做科學研究,更多靠智慧,而不是靠條件。”比如我國醫學專家發現沙眼衣原體、探索出大面積燒傷救治、斷手再植、發現青蒿素等都是世界級貢獻。這些研究大部分都是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進行的。 醫改對于廣大患者而言,無非希望獲得更好更便宜的診療技術和藥品等。希望通過深化醫改,讓更多醫學專家能夠通過科研探索發現世界一流的醫學技術、藥品和醫療器械,緩解“看病貴”,同時在世界醫學領域作出更大貢獻。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