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輿論場上什么樣的觀點最稀缺
2014-10-26 17:10:22? ?來源:人民網 責任編輯:陳曦 陳曦 |
分享到:
|
當前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是一個觀點多元的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擁有了話語權,新聞機構的傳統功能正在被逐步瓦解流失。我們正在經歷傳媒市場被重新解構的過程,正在經歷話語體系被重新塑造的過程,正在經歷輿論場的一輪大變革。 在這場被解構、被重塑的大變革中,傳統意義上單純依附新聞信息傳播產生經濟價值的盈利模式已經走到盡頭,“不生產新聞,只做新聞搬運工”的大型互聯網社交平臺,某種程度上會取代傳統新聞機構的主要功能。 因為信息獲取變得唾手可得,信息傳播由傳統的點(新聞機構)向面(受眾),變成面(信息海洋)對點(受眾),以往的信息鴻溝趨于消解,此時的受眾不那么需要你告訴他發生了什么,而是更需要知道對當前發生的事情怎么看。顯然,在信息泛濫的大潮中,觀點越來越具有市場。 正是魚龍混雜的輿論大環境,造就了觀點的突起。在當前的輿論場上,可謂牛鬼蛇神紛紛出洞,不同價值取向各立山頭,各個山頭下都吸聚了一批固定的粉絲,“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看似散兵游勇的輿論江湖,實則也大致劃分了一些江湖門派。那么,在這樣一種輿論江湖中,提供什么樣的觀點更有受眾市場?更具社會影響力?更俱生命力?這顯然是一個值得認真研究與探討的問題。 第一,能凝聚社會共識的觀點更有受眾市場。 當前,我們的輿論場看似紛呈繁雜,光怪陸離,或各說各話,或瘋言瘋語,但并不表示當前我們的社會缺乏共識。只是我們社會的表達能力、溝通能力尚處于“初級階段”(如果可以這么說的話)。或者可能是我們這個社會的表達欲被壓抑太久,溝通渠道不發達,一旦表達空間變大,表達渠道增多,尤其是藉助新媒體技術,我們的各種觀點言論瞬間被釋放出來,有太多的觀點要表達,太多的話要說出來,自言自語都來不及,哪能還顧得上傾聽、吸收別人的觀點? 但是,當表達過后,我們還需要傾聽、還需要了解對方觀點,并在此基礎上尋找共識,這才能構成一個良性的社會輿論場。誰能尋找到社會輿論關切的最大公約數,那誰的觀點就最具有受眾市場。 第二,能傳遞“正能量”的觀點更有生命力。 輿論場上大行其道的言論有不少滿載負能量,這可以理解為一種群體性情緒發泄,在社會劇烈轉型期,適量適當的情緒發泄是正常的,有利于社會情緒的減壓,但過多過濫則會傷害社會的總體精神面貌。就如一個人的性格一般,總是憤世嫉俗、唉聲嘆氣、萎靡不振的話,這個人的精氣神遲早會被負面情緒所吞噬,成為「精神上的病夫”。但,與此相對的另一方面,當前所謂能傳遞“正能量”的一些時評,高大全、假大空則是通病,重于表達立場,弱于闡述溝通,受眾接受度與認同度不高。 輿論場上呈現的這種“正負能量”特征,有人用“互聯網新聞”與“新聞聯播”呈現的傳播效果對比來舉例說明。人們調侃說,互聯網上負面新聞看多了,需要看看“新聞聯播”來安神定氣;“新聞聯播”看多了,則要看看互聯網新聞回回神。 這種“兩極特征”盡管呈現得十分明顯,但卻不能代表整個輿論場的真實狀況。在兩極之間客觀上存在一個廣闊的中間輿論場,他們代表著“沉默的大多數”,真實、客觀、理性的言論觀點最具傳播力與號召力,這樣的觀點才是真正具有力量的“正能量”。 第三,能彌合社會裂痕的觀點更有影響力。 從積極的方面講,我們輿論場上的觀點是多元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但從消極的層面看,我們的輿論場是割裂的、對立的。坦率說,一個充滿裂痕的輿論場更符合當下的客觀真實。 不論是左右陣營,還是體制內外,相互掐架、互噴的現象屢見不鮮。樂于打群架、拉偏架的觀點不會有持久的影響力,慣于耍潑撒野、鉆營投機的觀點就如過眼煙云。有些觀點看似取巧,實則是以小聰明犧牲自身公信力,甚至為制造社會分裂推波助瀾。 我們的輿論場不缺乏觀點,但缺乏高屋建瓴、登高望遠的觀點,缺少超越左右、兼顧體制內外、彌合社會裂痕的觀點。可以說,誰能超越左右、彌合裂痕,誰就影響力爆棚。 |
相關閱讀:
- [ 06-19]日欲將大使館增至139國 應對中國“輿論戰”
- [ 12-07]薩科齊不顧中國警告會見達賴 中國輿論不滿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