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深秋不太冷,而沈陽市卻一反常態提前一周供暖,這多少有些讓人詫異。特別是隨著煤炭價格大幅下跌,廣大居民質疑供暖費為何只漲不降的背景下,與其這樣不明不白地贈送供暖時長,還不如明明白白地公示供暖各項成本和價格構成,給不降價一個令人信服的理由。 今年沈陽市從10月22日起啟動冬季供暖,比往年的11月1日提前一周時間。然而在沒有寒流來襲,沒有氣溫偏低的情況下,居民用戶對供暖提前并沒有多大好感,反而有人認為是供暖公司推出的安慰手法——通過贈送供暖時長給用戶一點甜頭,平息百姓要求供暖費降低的怨氣。 作為供暖成本的主要構成因素,近年來煤炭價格下跌了50%左右,而在煤價處于最高點時調上去的熱價卻巋然不動。面對居民質疑,沈陽市房產部門回應稱,環保設施改造,人工費、水電費上漲等都抬高了成本,因此即便煤價下跌,今年采暖費保持不變。此后,沈陽市供暖辦又要求今冬供暖時間提前至10月22日,至于提前的原因,供暖辦在媒體上公布的說法是“根據需要”,可謂語焉不詳。 像供暖費一樣,眾多關系民生的公共服務價格只漲不降現象,近年來引人關注。比如最近燃油價格經歷六連跌,而很多城市上調的出租車價格不見下降;比如科技進步和規模效應降低了通信成本,而很多地方的手機話費、上網費用依然“高高在上”。一些公用行業在漲價時又是開聽證會,又是公開價格成本,將漲價的理由說得清清楚楚;而在應對降價呼聲時總是一筆帶過、含糊其辭,甚至通過贈送服務施以安慰,這難免令人不爽。 如何改變這一狀況?公共服務應當強化定價的“市場色彩”。比如供暖行業,主管部門可以委托中介機構測算煤、水、電以及勞動力等費用的各項占比,并科學制定熱價與相關成本聯動的公式,一旦各項成本的市場價格變動達到一定幅度,熱價也能及時調整。同時,公共服務的價格構成、定價機制應該向百姓公開、透明,杜絕半遮半掩,才能取信于民。(記者王炳坤 郭毅) |
相關閱讀:
- [ 09-16]調查顯示中國大部地區供暖費與煤價未建立聯動機制
- [ 01-03]曝北京供暖費累計拖欠額至少數億 居民收繳率僅5成
- [ 10-31]小區供暖費從民用改商用 一套房子多繳一千多元
- [ 10-11]煤價降供暖費為何不降 供熱單位回應:無降價空間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